对话一:
“你吃的什么呀?”
“糖”
“糖好吃吗?”
“好吃”
“我吃一点吧”
“这是我的,我吃”
“可可狮(一个绘本故事中一头小狮子的名字)说,一起分享真开心”
想了一会,摸了一下我的肚子说“你肚子吃饱了,我还没吃饱,还是我吃吧”
我把肚子吸进去说“我还没吃饱,你看,还没有大西瓜呢”
“嗯,这糖粘牙,你不能吃”
“粘牙你怎么能吃呢?”
“这糖粘你的牙,不粘我的牙,我是小朋友”
“但是,好东西要和别人一起分享呀,一起分享真开心”
思考中…………没有答案
快速的把糖吃完
“我吃完了,没有了,把这个糖纸分享给你吧”
我哈哈大笑!
对话二:
吱呀吱呀,我打开了门,妞妞快速的跑到门口迎接我。
“哦,是爸爸回来啦”
“对呀,爸爸回来啦”
“爸爸,快来呀,妈妈买的苹果”
“买多少呀?”
“买一大堆”
“爸爸快来呀,我们一起吃苹果,一起分享真开心”
妞妞拉着我的手来到阳台上
“看,一大堆苹果”
“就是一大堆呀,数一数有几个”
“1 2 3 4 5 6 一大堆”
我哈哈大笑
启示一:幼儿语言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是至关重要的。语言只有在运用中,在与人的对话中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与孩子对话,而不是把孩子丢给电视和手机,也许在成年人看来,这些对话毫无意义,但是对孩子却意义十分重大。幼儿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你在与他对话的时候,他会观察你的表情,观察你的嘴巴是怎么动的,你这样动嘴巴发出的是这样的音,那样动嘴巴发出的是那样的音,他会感到很好奇,进而模仿你的动作和表情。幼儿就是这么学会说话的,当幼儿把你和他的对话和当时的场景和自我的心理感受联系起来的时候,幼儿就慢慢的理解了对话的含义了,再遇到同样的场景,他就可能说出同样的话。随着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就会成了他思维的工具。比如在上面的对话中,我要吃妞妞的糖,她不想让我吃,但是又觉得“一起分享真开心”,应该给我吃一点。于是,她就找理由拒绝我,这个过程就说明她在思考,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经常与孩子对话,把孩子置于这样的矛盾之中,孩子就会经常想办法解决这样的矛盾,久而久之,她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启示二:
很多幼儿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不愿意与人分享。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不愿意让别人吃。有的家长就以为自己的孩子自私,担心孩子以后养成这样不好的品质。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自私是人的天性,作为生物的个体,人必须要填饱自己的肚子,然后才能与人分享,就像古人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孩子没有成人世界里的那么多规则,有时候我们成年人对自己很吝啬,但是为了面子还要对别人很大方。孩子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很诚实,他们觉得这个好吃的是我的,我现在就是想吃。但是尽管如此,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慢慢的就引导孩子好东西与人共享,比如家长就可以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经常让他跟家人分享,然后表示很开心。并给他鼓掌。这样孩子就会从分享中得到快乐,他会感到,因为自己的给别人分享东西而体会到自己可以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还能赢得掌声。千万不要逗孩子,比如,孩子手中拿着一块饼干,你说:给我吃一点吧。当孩子要做出给你一点的动作的时候,你赶快说:我不吃不吃,你吃吧。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欺骗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相信大人,他的东西就不会在让你吃了,他就变得自私了。 在第一个对话中,妞妞显然不想让我吃它的糖,于是她就找借口不让我吃,自己很快把糖吃完了。这不能说明她很自私,对比第二个对话就会知道,妞妞是知道与人分享的,妈妈买了苹果,我一到家就要跟我一起分享苹果吃,还说一体分享真开心。这说明不能通过一件事就给孩子贴上标签。要正确的引导孩子的行为。为什么妞妞知道应该把糖给我分享一点但是有不愿意给我吃呢?我觉得这并不是自私,而是理智没有战胜情感,好东西要与人分享是理智,糖太好吃了,自己想吃玩,是情感。孩子太小了,他没有成人世界中的规则(说的不好听一点叫虚伪),她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她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她没有把糖分给我。等到她慢慢的长大,理智战胜情感的时候,这种“自私”的品性自然会慢慢的改变。 孩子就是孩子,你要观察孩子,要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中,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发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从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当孩子出现问题以后,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然后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