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燕京书画院,精彩内容明天继续!
手札是文人之间沟通的方式,是最自由也最能体现性情的创作形式。今天带来的就是王献之的手札墨迹五种:《廿九日帖》、《地黄汤帖》、《中秋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王献之虽然仕途顺利,由主簿做起,做到吴兴太守、建威将军、中书令。但奈何政绩平平,一生之成就皆在书法上。
一:《廿九日帖》:唐摹,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廿九日帖》是唐人摹本,共3行30个字,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二:《地黄汤帖》:唐摹,藏于日本
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相比,最大的艺术创新是"破体书",这件《地黄汤帖》就是非常典型的"破体书"风格。
第一行基本是单字独立,从第二行开始逐步增加字与字之间的连绵,如"未佳""悬不""想必及"等。而且王献之还通过大量外拓的结体(如第二行)来增强整篇的张力,这是王献之行书最大的特点,正如米芾所云"右军中含、大令外拓"。
三:《中秋帖》,疑伪,藏于故宫
王献之和王羲之,虽然经常被合称为"二王",但是王献之和乃父的书法名声还是有不小差距。
一是在用笔结构上,献之喜欢"一笔书",常将字上下连带,这样书写动作就更快。但是书写加快之后,字用笔结构,常有顾而不及处,这样使得其书容易滑向通俗,远不及右军高古。二是其空间排布上,王献之形式已趋平直,不及其父富有变化,比之后世学王的虽然高妙,但是其父之要处,献之终未能及。三是王献之不少作品,如《中秋帖》、《鹅群帖》疑为米芾临仿或者其他人临仿,用笔自然不如原作,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小王的声誉。
四:《鸭头丸帖》:临本,藏于上博
《鸭头丸帖》墨迹,绢本,纵26cm见方,共2行15字。笔洒脱流利,书写自然连贯,无勾摹痕迹,临本或者是真迹。
这个手札能读出来"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估计是吃了鸭头丸没见什么疗效,要"与君相见"找送鸭头丸的人"算账"了。
不过,魏晋人写信札用纸不用绢,这个从史料和实物资料中都能验证。此帖写在绢上,非常值得怀疑。加之"丸"的乙部没有弧度而且翻折出勾,非常像米芾行草书的特点,故有人认为是米芾临摹。
五:《鹅群帖》:米芾临本
米芾自己记录过临写《鹅群帖》作品被人做旧的事,"见余所临王子敬《鹅群帖》,染古色,麻纸,满目皴纹,锦囊玉轴装,剪他书上跋连于其后"。而且从墨迹特征来看,也与米芾颇多相似之处,应是临摹之作。
欢迎微信搜索"北京市中艺燕京书画院"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