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学习,让我有个特别深的感触,那就是,读书多的人真的会发光呢!那种光是由内而外的,站在那些人旁边,你都会感受到他们的美。气质、精神、形象……无论什么,他们就是内外兼修的,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般美好。
教我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李老师是位非常优雅又可爱的女性,年龄大概四十左右。她讲课的方式非常活泼生动,接触了几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
今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她和我们讲了先秦文学。正式开讲前,老师先说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劳动说、模仿说、巫术说、传情说……如《弹歌》里面“断竹,续竹,飞土……”的直接歌唱劳动情景。还有两性爱慕的歌唱《候人歌》:“候人兮猗。”这里的咏叹显得含蓄、曲折又抒情。
俗话说:“诗言志,歌永言。”我国古代的文学一般来说,就是从抒情开始的。而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咏叹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出自尧时代的《击壤歌》。
李老师说完文学起源后,就和我们细讲了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夏商巫风与巫祝文学、周代礼乐与《诗经》……她列举出各种小故事,引经据典,说到动情处,她会伫立,稍稍仰头,眼里充满着泪光,握紧手里的书。
那一刻,我禁不住被老师的沉醉所吸引,那是一种真真正正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情感,让人觉得真实又珍贵。
后来,李老师说到《尚书》,里面有一篇《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老师在黑板上写完这句话,说:“你们看看,别哭哦,因为写得太感人了,完全可以秒杀现在所有的情感描述。”
因为水平有限,我还没有那种会感动到哭的地步,但是也大概看懂了这里的意思,确实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而当时我们班就有一个男孩子看到这句话哭了,另外一个女孩子呢,就是说到文革时期的伤痕文学也哭了。
都是一些感性的男孩女孩,有着细腻的心思,容易动情,也容易愈合。
但是李老师说到《禹贡》的时候,真的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时而像个孩子般微笑,时而露出难过的表情,一颦一笑都是那么的可爱。
虽然李老师已经是我母亲辈的人了,但是心态却非常年轻,也很有活力,对很多事情也有自己的见解,并且一再和我们强调要学会独立思考。
我觉得,能够让她保持那么年轻的思想和激情的,都是多年来,她看过的书给她的力量。在那些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里,留下了她孜孜不倦的身影。
李老师说:“不读史,真的不会有多大见识。”是的,一个有过广大见识的人,在气质里、谈吐上都能显露出他的博学多识。而且这一切,都不仅仅要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
正如,“读书和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我们活在这世界,就应该追求那些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东西。比如,读读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写写信……那些都是让一个人欢喜的东西啊。
海莲·汉芙说:“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
阅读之于你,于我,于他,都是有很重要的意义。老师在讲完课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看着我们,说:“看到你们啊,我觉得非常焦虑,因为我知道,这节课下了之后,你们又会在讨论中午吃什么,而不是分享看到的精彩的书。”
我理解她眼里的担忧和话语里的不安,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变成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认真看书的人,真的不多了。而是一个个都忙于考证、交友……
希望未来,我们都能继续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也希望老师能看到一个更加优秀的我。加油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