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上自习,我在窗台边站着,静静地看着他们。这是开学初刚接手的新班,我对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同样他们也不了解我。我甚至担心他们会不会不适应我,因为他们是六年级了,前面的三四年都不是我教的。
我想着,以后要多带他们参加一些英语实践活动,好好练习口语,多多进行交际训练,多带他们出去参加各种比赛……想到“比赛”,我突然突发奇想,问了一下:“同学们,你们都参加过哪些比赛?获过哪些奖啊?”这么一说,学生都停下了手里的笔,前后左右地相互嘀咕起来。每年,街道上、区里、市里都会举行很多活动或者比赛,我先前所带班的学生可以说是获奖无数。他们每次讲到自己获奖的事情都眼里放光,异常高兴。而且现在的比赛都以鼓励支持为前提,只要孩子们积极参加,至少也会给个鼓励奖。我想,这个班的学生也一定有很多获奖的。
看学生讨论的热烈,我说:“谁来分享一下自己获过的奖?”这么一说,学生突然安静了下来,都把头趴下去,像是怕我提问他们一样。我说:“我们就随便聊聊,不用有压力,有什么说什么嘛!”等了一大会,都没有人愿意分享的,这让我很奇怪。我便挨着问了。“你获过哪些奖?”“你呢?”可是同样的问题,这个班学生的反应却差别太大了,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分享。我原以为是不好意思,后来才知道原来真的没有获过校级以上荣誉的学生。
后来,我又降低了要求,“只要是获得过的奖都算!”这次有几个女生举手了。小琪:“老师,我获得过舞蹈培训班发的考级证书。”小雅:“老师,我获得过画画班发的考级证书。”一连几个同学站起来,都说自己获得过辅导班发的考级证书,除此之外,没有了。经过询问,一个班里三十个孩子,除了获得过学校里发的“三好学生”奖状,竟然没有过其他的比赛类证书。再询问,方知,他们竟没有参加过各种比赛类活动。这么一问,我很吃惊。六年了,这群孩子竟然没参加过几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者比赛,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并不是一定要让孩子们去参加比赛,一定要去比、去争;而是,孩子们在比赛和各种活动中获得的历练和感悟是多么有意义,怎么会没有参加过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998/389c800086c13083.jpeg)
其实,小学几年都没参加过几次有意义的活动的学生或者班级不在少数,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多方了解,我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佛系老师越来越多,谁也不愿意“多事”去搞各种貌似与学习“没有”什么关系的活动。比如歌唱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这样的班级活动,你搞了领导也不一定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表扬你,耽误学习时间家长们也不一定支持你,那到底为了什么呢?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内生活吗?如果单纯是为了这个,很多老师觉得没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佛系老师们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内心里其实并不完全认可和接纳。
第二,只要是活动,尤其是室外活动就会有危险因素存在,比如体育类活动、拓展类活动,万一有孩子磕着、碰着,老师很可能吃不了兜着走了。比如,就算是半小时的大课间,很多老师都不敢放孩子出去自由玩耍。在学校里边都胆战心惊,更别提带学生出去参加比赛了。很多老师的想法:宁肯不获奖,不参赛,也不“碰事”。
第三,还有一部分老师,尤其是“特别敬业”的老师,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带着学生学习-学习-学习,做题-做题-做题,绝对是那种“多考一分,干掉邻班”的鸡血老师带着一批被动的鸡血学生。搞活动、参加比赛这一类的事,在他们看来绝对是耽误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998/1711b1ed16f64626.jpg)
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固然重要,但一定有比学习更重要的,比如说培养习惯、锻炼能力、磨练品性、陶冶情操等等。活动和比赛的意义不言自喻,相信老师们都是知道的。 我们培养人,培养人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方式培养,仅仅是靠关在教室里乖乖地做题嘛?这样会不会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孩子会喜欢吗?实际上老师们会发现自己费了好大劲,学生还是学不好!所以有那句经典的“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一届的学生。”
我经常在想:六年小学时光呐,我们该给孩子留下什么?除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还有什么?想起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曾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现今的学校,让学生考出高分并不难,难的是当他们身在校园时,身心能得到和谐发展,能感受到成长的乐趣。更难的是,当他们走出学校若干年后,还能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学习生活的留恋和对母校的深深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