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所谓
从来如此(吃人),便对么?不对!
《狂人日记》以一个狂人的主观视角,描写了先知先觉先行者与“吃人”环境格格不入,提出坦率质疑但最终失败被同化的故事。
全文妙在“一体三位”——同一文字,可从三个不同视角进行理解,且三种理解均可成立,真实、荒诞而深刻,刺痛人心、发人深省:
首先是狂人视角,即“迫害狂(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视角,就是呈现的日记文本——记叙事情并带有明显的狂人主观情绪。当你带入狂人视角,会觉得:如果我是狂人,会这么理解与评价发生的事。可见其“荒诞”。
其次是常人视角,即日记描写批判的对象——大哥、陈老五、赵家人、村里人——的视角。当你代入这种视角,对文字做减法,过滤掉日记中狂人的主观情绪,也会觉得:狂人日记笔下的事情并没有曲解,客观上就是那么发生的。可见其“真实”。
最后是“狂人”视角,即作者鲁迅先生的深度视角——先生作为思想家、社会批判家,本意自是通过狂人之笔,表达思想、批判社会。当我们以“狂人”——不是被迫害妄想症患者,而是被迫害者,思想独立、理性批判的被迫害者——的视角,对日记文本做加法乘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时,你也会发现:狂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记,可以自然联想引申到社会批判层面。可见其“深刻”。
选一段举例(其他段落亦可如此观之),感受下鲁迅先生笔力之精准、简要、冷峻,令人叹服:
下图文段中,黄底文字是狂人的主观表达。若从常人视角出发,做减法,过滤掉黄底文字读一遍,可见对大哥请医诊病的描写十分客观简洁到位;若从狂人视角出发,不增不减,保留黄底文字又是对被迫害妄想的自然贴切描写;若从“狂人”视角出发,做加法乘法,很自然会延伸联想到这些描写是对人吃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某种比喻与夸张。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09252/35644c479ad47a0b.png)
《狂人日记》是鲁迅小说开山之作,也是金句频出: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一句话写出人已狂,无比简洁高效!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有那么点“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经典段落,道德掩饰下的是人吃人。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或者吃人,或者被人吃,无人幸免。
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吃人需要伪饰,所谓既当又立。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好比喻,吃人者(其实也是被吃者)是凶恶、怯弱、狡猾的综合体。
“吃人的事,对么?”
“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
“对么?”
“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
“对么?”
“不……”
“不对?他们何以竟吃?!”
“没有的事……”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
“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层次分明的深刻对话:
1.必要时吃人很正常,很应该。必要时是指荒年,或者吃人者需要时。
2.吃人没错,因为从来如此。
3.从来如此,便对么?不对!
4.知道不对也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09252/75bc3832ecfb2b29.png)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狂人认为去了吃人心思,可以避免吃人与被吃。这自然没错,但本质问题在于如何使人无吃人心思或者无吃人环境。也许只有发展,物质足够丰富,人才能足够安全从而免于吃人与被吃,“仓廪实而知礼节”。
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
这一茬,倒没往这个方向想。如此以小看大,还真是这么个理。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过去的已作古,现在的正在吃人或被吃,希望似乎只有孩子了。
但是,吃人者与被吃者,如何教孩子不吃或者不被吃?怎么救?!大概只有革命,先革自己的命。
如先生所言,“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