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关于创业的思考 拓展思维18掌心理今日看点
放下,和“原谅”无关——再谈走出和父母的情感纠缠

放下,和“原谅”无关——再谈走出和父母的情感纠缠

作者: 朱若霞 | 来源:发表于2016-09-11 12:24 被阅读620次

【01】

9号推送了《拿起,才能放下——怎样走出“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伤害?》一文后,有网友留言:

“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不恨父母,但也永不原谅。”

看得我汗颜无比。

或许是因为人们总是习惯将“放下”和“原谅”这两个词相提并论,所以,尽管我在文章中通篇只提到了“放下”,这位网友还是误以为我要劝导大家“原谅”父母。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自己表述不够精准、明确,才会造成这样的误会。

在此,我诚恳检讨。

事实上,我从来不认为我们需要“原谅”父母。这个世界上,没有人需要被原谅,也没有人可以原谅别人。

放下,和“原谅”无关。

【02】

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一下,便会发现:“原谅”这个词背后隐藏的逻辑是:

“我是对的,你们是错的;虽然你们错了,但我大人大量,不和你们计较。”

“原谅”,其实是将自己置于道德高点,居高临下地俯瞰父母或他人。

“原谅”,表面上是大度、宽容,骨子里是傲慢。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怎样对待我们,这只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如同日升月落、风起云涌一样,无法评判,更谈不上“原谅”。

只有你把父母的行为评判为“错”的、“坏”的,你才有资格说“原谅”。

但是,你评判他人,必然也会被他人所评判。

《道德经》有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所以,对父母,无论你选择“原谅”,还是“不原谅”,只要你一直陷入“对”与“错”、“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剧情中,你就没有真正放下。

是不是觉得我越说越玄乎了?

没关系,接着往下看,或许你就懂了。

因为,我要放大招——

讲,故,事,了!

【03】

《庄子·山木》中有个故事,叫“方舟济河”: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方舟”,是指并在一起的舫船。因为两船并在一起,所以比较平稳,但同时规避起来就没有那么灵活。“虚船”,是指无人驾驭的空船。

当你乘坐方舟渡河时,被另外一艘船撞到,如果船上没人,是艘空船,你一般不会发火;但如果船上有人,那么你多半会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起来。

同样是乘船被撞,为什么你不会对空船发火?

因为你对空船没有期待,不会认为空船应该“长眼睛”,主动避开你。

但如果船上有人,那么理所当然,你会认为船上的人“不该”撞上你,因为他们都是“长眼睛”的正常人。

看到没有?

你不是在为“被撞”生气,而是因为“你认为船上的人应该避开你,而他们没有避开”,所以生气。

一言以蔽之,就是:你对船上的人有期待,而他们没有满足你的期待,所以你很生气。

【04】

乘船被撞,这只是一个事实。

肇事船上无论有人没人,你都有可能被撞,这同样也是一个事实。

因为船上的人虽然都是“长眼睛”的正常人,但当时不一定看到了你,看到了也不一定有能力避开,有能力避开也不一定不会遇到突发意外(比如水流突然变急,船桨突然断裂等)。

同理,我们的父母生养了我们,这是一个事实。

他们没有无条件地爱我们,曾经让我们深感受伤,这同样也是一个事实。

我们不必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就粉饰他们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也不必因为他们曾经伤害过我们,就把他们押上审判台,并认为自己有资格“原谅”他们。

因为他们虽然已为人父母,但不一定懂得怎样爱自己的孩子,懂得也不一定有能力做到,有能力做到也不一定现实条件允许。

一旦我们对他们没有任何期待,只是看到并接受这些事实,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结,也就解开了。

真正的放下,只是如实地看到,并全然地接受;无须粉饰,无须原谅。

一切如是。

【05】

因为玲子离了婚,父母在她去年春节回家时,当面说:

“你还回来干啥?你还嫌自己不够丢人啊?……”

玲子为此伤心万分。

玲子的父母不懂爱、不会爱,爱自己的“面子”胜过爱女儿,这是事实。

如果玲子不接受这个事实,始终认为父母“不应该”爱面子胜过爱她,那么,她将永远和父母在情感上纠缠不清、徒耗能量。

事实上,如果玲子能够早一点看清并接受现实,她在去年春节时,就可以不受伤害。

比如,她可以在回家前就对父母有言在先:“过年回家看望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如果你们认为我离婚丢人,不认我这个女儿,我就不回去;如果你们还认我是你们的女儿,就不要在我面前提这个话头。”

——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认为父母不会介意自己离婚,不会大过年地说这些伤人的话。

如果父母还是忍不住要当面说呢?

玲子可以直接垮脸,正告他们:“你们同意不提这个,我才回来过年的;如果你们再多说一个字,我就马上买车票回去!”

——而不是因为没有心理准备,呆在当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如果他们还是要说呢?

直接走人啊,即使不方便买票,住酒店也要离开。

——用你的坚决,告诉父母你的底线在哪里;用你的行动,教会父母尊重你;用你的智慧,走出和父母的情感纠缠。

当然,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玲子能够看清并接受现实,不再对父母有任何期待和幻想。

【06】

以上这些,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但是,这些仍然只是“我的”道理,而不是“你的”

怎样才算是“你的”道理呢?

还是我以前说过的:

就是当你想到父母时,真的不再有一丝一毫的不满和怨恨。

——不是你要求自己“放下”怨恨,而是怨恨主动放下了你,你想怨都怨不起来。

就是父母今后无论怎样对待你,你都不会再起任何情绪。

——不是你要求自己“原谅”父母,而是你根本就不觉得他们需要被原谅。

如果还有不满,还起情绪,怎么办?

很简单——

继,续,写!

如果明白道理,也知道方法,就是无法行动,怎么办?

那是因为你还不想长大、不想独立,还想和父母继续纠缠下去。

那也随便你。

因为你有不长大的自由。

相关文章

  • 放下,和“原谅”无关——再谈走出和父母的情感纠缠

    【01】 9号推送了《拿起,才能放下——怎样走出“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伤害?》一文后,有网友留言: “一步步走到今天...

  • 论语作业打卡

    心得: 注意原谅陷阱 拍脱和父母的纠缠 自我界定 不在自我惩罚 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惧 感悟: 原谅的陷阱 他们是父母...

  • 放下和原谅

    人这一生,其实是不断放下和原谅的过程。 年轻时一直纠结或愤怒的事情,到了中年就慢慢放下了。 选择背负着而不放下也解...

  • 《日行一律》Day21 - Day22

    Day 21 : 选择 · 5 - 选择原谅 真正的原谅从来与别人无关。与犯错的人无关,与惩罚无关,与自证清白和对...

  • 无关原谅,只是放下了。

    在微博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一想到每个人最后都会死,我就原谅了一切”。 在奇葩说里,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

  • 走出纠缠的办法

    上节课说到纠缠,人要过得轻松幸福,就必须学会放下,从纠缠中走出来,如何走出呢?除了坚定的正向的信念外,还要有...

  • 不评判,只确认感受

    如果父母是在“无关反应”和“情感逆转”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很难和孩子产生自然丰沛的情感呼应,但至少可以有意识地觉察...

  • 那只是一段感伤 和故事无关,却岁月纠缠

  • 情感关系的结束和放下

    一、化解分手后仍放不下对方的技巧 辅导者引导受导者闭上眼睛,想象已分手的对象站在面前,引导受导者注意看对方的面部表...

  • 反思

    有人说真正的成熟与年龄无关,而是从原谅父母的不完美开始。 父母也许很平凡,尤其是我们成年后,他们在经济和事业上能帮...

网友评论

  • 205485ac9ff1:很好的观点
  • 205485ac9ff1:我也想这样,可是母亲一边强制我对我不满,另一边又天天跟我住在一起,怎么办?
    风华烟雨: @WRN 搬出去住
    朱若霞:@WRN 我的微课录音今天已在公众号发布,里面回答了你的问题。
    朱若霞:@WRN 我的微课会详解这些,录音会在微信公众号(若霞谈生涯)回放,欢迎关注!
  • 2f3e8481036f:很有深度的文章。希望在你的带领下,更多的玲子走出来。
    朱若霞:@待绝笔墨痕干 谢谢支持!
  • daba19975135:我小时候是在暴力中长大的,现在我的脾气也很暴躁。我有一段时间心里真的恨他们,但慢慢走出来了,想想在他们的世界,对你所做的并不是多大错误,他们受制于教育时代以及他们的家庭影响。我现在快四十岁了,比以前更能放下当初的恨。
  • 山上有云:原则和底线清晰,是为自己赢得尊重的前提,这一切的大前提是认识清楚和父母的关系和界限。分析的很好
  • 巴图鲁:😯 😁消灭0回复

本文标题:放下,和“原谅”无关——再谈走出和父母的情感纠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eu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