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体悟岁月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九节(还原史实)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九节(还原史实)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5-25 20:29 被阅读0次

前言:从第六节开始,每一节都会出现一个中心人物(六、夏启;七、伊尹;八、孔子;九、百里奚)。相较第九节而言,前三节的问答还可以接受,而第九节中万章的提问完完全全地歪曲了史实。

 说明(写作手法):因为万章所提的问题,与百里奚相关的史实完全不符,可想孟子对其的回答会是怎样的情况。故,此节的赏析、引申部分不回归原文内容,而是以还原史实的方式(对于百里奚而言,其所涉及的史实内容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此间即以六大史实串联脉络)来告知给各位(若想要知悉更多关于百里奚的史实,可以自行查阅“百里奚”与“蹇叔”的百度百科词条)。

 ①、假道伐虢

 实:假道伐虢的主人翁应该是宫之奇,但也是百里奚命运开始改变之时,宫之奇劝谏其主不能给晋国假道,后因其主不听其言,而宫之奇又看到虢国的命运即将衰亡,随即携其妻子与族人逃亡到曹国。而百里奚却与其相反,知道其主不可谏,但醉心于权位于利禄,且并没有听从蹇叔的建议,而留在了虞国,在晋国打败虢国后,假借休息名义,顺手攻占了虞国,百里奚被俘。

 引申:不管在古时还是在当代,其国运、家运都会系于仁人志士一个人身上,正确的选择与决策会使得与其相关的人、事、物得以延续。换言之,每一时代的君子都有其自身责任,而其中最大的责任就是保全自己族人的性命使之能够有幸存活于世。然,对于今日,再有战乱征伐的今日,性命之忧早已转变成了人性之忧(人格之忧)——古时以性命有无忧,今时以人性有无为忧。今日的贤人雅士的责任更多在于保全自己族人的人性,使之能够以人类的身份存活下去——古时,有性无命;今时,有命无性,到底是进步了呢?还是退步了?!

 引申2: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于百里奚来说,也有其自身所醉心的东西,而这所让百里奚醉心的东西,不但没有使之身死,还使其成就了一番辅佐霸业。换言之,人之命运早在出生之时就已被确定:不是说一个人在青年之时就意气风发,他的一生都会顺风顺水;也不是说一个人在青年之时困顿消极,在他中老年的时候也像青年使其那样失败、失意。若人们能够在顺境中不趾高气扬,在逆境中不灰心丧气。如此,平淡的生活更能带给人们一种祥和的幸福。

 另言之:在一个人一生当中,其成败、喜怨、得失等也是相互对等,相互抵消的存在。

 ②、唇亡齿寒

实:唇亡齿寒的典故就出自此处,虢国作为虞国的唇(保护而言),当虢国被灭,虞国只是晋国刀俎上的鱼肉而已。

 引申:唇亡齿寒的原因,依旧在于虞国国君的人性特点上,收受了晋国的贿赂之物(使得虞国灭国)。所以说,最大的内奸其实就是深藏在自己心底的人性弱点,这些弱点不被外人知晓倒也尚可,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对自己的弱点的展现可谓防不胜防,强压之后,总有一天会反弹;深埋之下,总有一天会出土。只有慢慢地消除自身的弱点,才可能不被利用(当自己的弱点被他人知晓并加以利用的话,人格、人性的倒塌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而且还能让自己活得更加坦荡(有弱点时,深怕别人知道,而遮遮掩掩)。

 引申2:成功与失败、存活与灭亡、得到与失去,不凭外物,全凭人类自身对心性、人格的把握。也许,磨炼心性、完善人格依然是人类终生的课题。

 ③、五羖大夫

实:五羖大夫是接①之后百里奚的命运改变,百里奚被俘后,作为陪嫁品在去往秦国的时候逃脱(到楚国)之后,秦国用五张黑羊皮从楚人那里购回,秦穆公与之交谈后,发现百里奚的贤能。随之,把大夫之位交给了他。

 点(与文中万章对百里奚的提问有关):

①、秦国是怕用重金赎回百里奚会引起楚人对百里奚的重视而使得贤人归于楚地才用家奴的价格买回。

②、百里奚是被秦穆公奉为上宾且予以其高位的存在,并不是百里奚自己把自己卖掉。

 赏析:其实作为百里奚来说,本就是士可杀不可辱的身份(虽然,当时百里奚年已七十)。完全可以在国破时选择与君共亡;可以在逃脱到楚地的时候选择身死;可以在秦穆公与之相交时选择不归秦而被杀。但,百里奚都没有这样选择,一方面是因为其年岁已大,不再视生命为儿戏;一方面是他依旧真正热爱利禄和权利(为己、为百姓谋福)。而更大原因则是百里奚擅长忍辱。

 引申:不以凡人之辱为辱,是以其不为众人矣。凡人(甚至包括士人)所不能受的辱,若都能不改变其原有的心志,正常生活,甚至活得更好,这样的人业已是为超越凡人的存在。

 另言之,忍辱的过程是为强化心志的过程。可以拿锻炼来做对比说明:在锻炼中,我们时常给予自己阶梯节点,使得自身的肌体在每一次的“抗压”之下,逐渐炼出能够抗更重、更韧的肌肉,锻炼过程中所出现的所有辅助(包括运动器材、时长安排等),对于每一阶段中自身软趴趴的赘肉而言,就是一种所谓的侮辱(侮辱并不是贬义词,为了能够有一身肌肉,侮辱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身体要抗过这样的过程,才能获得阶段性的成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一阶段性节点中锻炼的强度不能超过时下身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在一次又一次的“忍辱”之后,肌肉的诞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褒奖。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饮食与作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肌肉的强度。

 以锻炼之理反观心志上的受辱,则更好理解。每一次对自身极大限度的侮辱的忍耐,使得心志的坚毅随着心态的固守而更为强硬,最后,在不断地坚定自己的心志过程中,成为谁都无法打败的人,不管身处何地,都得心应手,马到成功。这,就是一个人若要成功,为什么要忍辱的原因之一。

 引申2:忍辱的实质是什么?或什么是真正的辱?辱,一种是为他人蔑视你的生命意义;一种,是为自身在坚守自己生命意义时,受到来自于拥有完全相反的生命意义的人的影响或是伤害。忍辱的实质,即是正视己身的生命意义,并完全贯彻在此生命意义之下的所有(包括心态、认知、选择、决策等)。

 ④、百里奚荐蹇叔

实:百里奚俘或是最终成为五羖大夫与蹇叔有着相应的间接关系。在史实中,百里奚被俘之前,有两次听从了蹇叔的建议而没有被杀或是被俘,而就在第三次劝谏时,百里奚并未采纳蹇叔提供的意见,选择留下,最终被俘。

 正引:真正值得被称道的人,并不是处事能力有多强的人(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而是能够判断时下风气导向,并选择正确方向前行的人。因为,若无法正确判断,不仅会使自身陷入尴尬境地,且有可能往着错误的判断上作着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此一来,暂且不说南辕北辙之事,在浪费时间(生命)的同时,可能还给自己种下了恶因。

 对于人们而言,他们有个通性,不管做什么事之前,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自己要怎样的结果,其次我该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安排到达我想要的目标。然而,对于人们来说,理应先考虑的是,这件事的有无,再关心这件事是处于怎样的社会、国家、自然环境下,而又拥有怎样的属性。随后,在再三、反复的对照之下,开始行动。

 反引(事不过三):

百里奚因为第三次劝告不听取即被俘虏,成了陪嫁品。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蹇叔对百里奚的劝告都是可以选择的(是否接受),且是在当时战乱的世风当中,不听劝(选择)的后果立竿见影。

 然若,把“劝告”放在今日,更多的劝告可供选择(听取或是拒绝),但,不听劝的后果可能在几十年之后才反现出来,当自己感受到了当初不听劝的后果之时,悔之晚矣。

 所以,为了不再年老时哀叹,更多的劝告以教育的方式给予孩子们,断绝他们的选择。而,这些劝告的实质(来源)大致分为三种:第一、来自于父母;第二、来自于老师;第三、来自于同道前辈。来自于此三者的劝告不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了,是必须贯彻始终的教育。

 换言之,当有些东西不再供给人类以选择之时,其所属意义也就随之定型(强制执行):即,教育所给予的是定数(容易把握);劝告所给予的是变数(分绝对场合与非绝对场合:绝对场合是指劝告者对己身是至善/至恶的存在,前者,只有一直听取才能保全自己,一旦拒绝就有可能功亏一篑;后者,只有一直拒绝才可能得以生存,一旦听取就可能万劫不复。非绝对场合是指劝告者自身无法给予自己绝对正确或是绝对错误的劝告,还需要自身的分析与判断,随后做出选择。现如今,更多的情况属于后者,不管是他人劝说自己也好,还是自己劝告他人也罢,因为在完全意义上给予绝对劝告,除了来自于三种教育外的劝告都需谨慎的与自身的实际相核对,再做出决策,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别人毁了,或是毁了别人)。

 另:若有些本质是教育的劝告最终能够被提升到教育的高度,那么,对人类的教化会更为精确与有益。

 ⑤、劳师袭远

⑥、蹇叔哭师

实(5、6):蹇叔哭师的原因是为劳师袭远,而劳师袭远的缘由在于“里应外合”的假象,在百里奚与蹇叔看来,既然本国在对方有应和之人,那么,不代表对方在本国没有应和之人,而在双方都有应和之人的时候,谁进入谁的城池,定当有去无回。

 引申(实例比拟):劳师袭远可以比作如今依然成潮的出国深造:劳(人力、物力、财力);师(整个家庭);袭(向欧美国家学习所谓先进技术后,回国深造);远(大洋彼岸)。蹇叔哭师则可比作那些远渡重洋后留在外国(这里可特指美国)的年轻人(泛指没有民族意识的国人),受到美国人的洗脑,成为美国欺凌中国的走狗(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作为养育自己半生的国家与自己血液中流淌着的华夏民族的基因,面对自己的孩子不仅不感谢自己的养育之恩,到头来还站在他国的立场上诋毁自己。此间的国家/民族心情犹如那时的百里奚与蹇叔一样(更甚),欲哭无泪。

 所以,为着不会引发蹇叔哭师的情况出现,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来说,更要注重精神、意志方面的学习,如此一来,才能抵御来自外界的诱惑与干扰。

 另:说起这劳师袭远的真实结局——本该杀头,却被放了回来(因为郑国国君的夫人与秦国有关——枕旁风),相比传闻中我国很多赴美专家不明不白死于美国,亦有同理。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经验与教训,不是说付出了高额的学费等就可以搬回中国的,而这些专家的身死,就像“袭”字一样,有去无回——美国好比劳师袭远中的郑国,专家就好比这其中三位壮士(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中国就好比当时的秦国。如今,本就泯灭了人性的美国,到底还会对国人做出怎样的举动,可想而知。

 另2:如何在没有了征伐或是远渡重洋的情境下学习?

前者,只有统一了地区、社会成为国家(中国),并且提升国际社会竞争力。后者,只有统一了人类各地区的文明,文化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当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共同贡献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后,以某种方式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一统,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携着世界各地的人类往着更高维度的认知与学识迈进,而这个文化大一统的地点、方式、过程等到底如何,至今还未有一个定论。但,若是想为这件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华夏子孙后代来说,可以从现在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学习、贯彻、传承、发展、创新,待时而动。而真正可以保全性命的学习,其实,就是向古人、历史学习——那些早已流淌或是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东西,与他有缘的人,自然会受到他的恩惠与眷顾,与他无缘的人,也无法进入有缘人的境界来伤害有缘人的存在,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人类前行道路上的必备(包括史学、国学、神话学、哲学、神学等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九节(还原史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uu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