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宋楚两国在泓水开战,然而面对强大的楚军,宋襄公却摆出了一副“仁义”之师的姿态。
在战争中,宋襄公处处讲究礼法,固守着旧的礼制,他想用正大光明的方式击败楚国,他要站在巧取豪夺的楚国的对立面,用他的“仁义”来征服天下。
殊不知,他所面对的楚军如狼似虎,心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礼制的约束,他们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不择手地取得绝对性的胜利。
毋庸置疑,面对这样的敌人,宋襄公的那套所谓的“礼法”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落得个惨败的结局也是在意料之中。
这场战争的形式本身就是敌强我弱,然而,宋襄公在面对上天赐予的大好机会时,他却不懂得及时把握,结果错失良机,把唾手可得的胜利轻而易举地拱手让人。
而他,也在这场战争中受了伤。随着宋国军队的惨败,宋襄公称霸中原的梦想也彻底成了泡影。
此战,不仅宋国失去了争霸的实力,而且,黄河以南没有了能抗衡楚国的强国,中原各国相继依附楚国。一直到晋文公带领晋国崛起之后,才将楚国压了回去。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争就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交战。
宋襄公所代表的是传统的礼乐制度,而楚国军队代表的,则是礼乐崩坏之后,新的春秋法则。
由于迂腐昏聩的宋襄公指挥不当,对敌作战时还满口仁义道德,墨守成规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然而,面对国人的指责,宋襄公却振振有词,他死抱假仁假义的政治军事教条,以“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不放,作为他战败的理由,且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错。
然而,面对这样的宋襄公,大司马子鱼毫不留情地斥责了他的迂腐和虚伪。
其实这也是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子鱼的英明远见与宋襄公的迂腐固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子鱼指责宋襄公不懂打仗,且固执地不肯变通。他认为练兵就是为了杀敌,不应该有那么多顾虑。什么不重伤,不抓二毛,简直可笑至极。
在作战策略上,就要见机行事、凭险而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要顺势而为,顺应天理。
可以说,子鱼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先进的,超越了那些固有的、守旧的、墨守成规的旧思想,无论是军事,还是治理国家,他的能力和远见卓识实在是迂腐的宋襄公所无法比拟的。
那么,大司马子鱼到底是何许人也?
子鱼,子姓,名目夷,字子鱼。因其担任宋国司马,故又称司马子鱼。
目夷是宋桓公的庶长子,是宋襄公同父异母的哥哥。
其实,作为庶出的子鱼能力更为突出,但依据古代礼制,庶出是不能继任国君之位的。所以,当时的宋襄公就被立为太子。
但后来,宋襄公曾两次想要将国君之位让给子鱼。
第一次是宋襄公还是太子的时候,但子鱼推辞了并远走他乡,最终宋襄公即位。
第二次是宋襄公被楚国抓了以后,子鱼坚守宋国,退却楚军,宋襄公又一次想让位。
子鱼说:“我是为了你才守下宋国的。”又一次拒绝了宋襄公。
不得不说,这兄弟俩是难得一见的兄弟组合,为了王位互相谦让,而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为了王位争得头破血流,甚至兄弟相残。
他们俩个,弱者居高位,强者打辅助,宋襄公真心信任子鱼,将宋国的行政权和军权都交给子鱼。而子鱼呢,兢兢业用心辅佐宋襄公,毕生忠诚。
但就这样一对组合,却在泓水之战中,爆发了思想上的冲突。一个遵守礼数,讲仁德;另一个却有着超越那个时代的战争逻辑。
一位是贤德睿智的谏臣,一位是迂腐不智的君王,不愧是《左传》中最引人注目的兄弟、君臣。
其实,宋襄公与子鱼之间的冲突,是当时的一个缩影。
站在我们这个时代往回看,宋襄公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战争讲究的是礼,在礼仪性的战斗中,诸侯们战争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在那之后,我国的军事思想突飞猛进,仅仅200年,《孙子兵法》便横空出世,曾经的礼仪性战争,彻底变成了残酷的歼灭战。
文章的最后,我们再聊一下宋襄公,宋襄公不肯抛弃固有认知,以至于输得很惨。在这次战争中他负了伤,六年后,又因旧伤复发而死。
很多年来,人们也一直用他做反面教材,嘲笑他迂腐,批评着那些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人。
而他在泓水之战中的表现被说成是“啼笑皆非”的战争行为。
我们的毛主席也曾评价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因宋襄公的这些令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行为,以及主席的评价,千百年来他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那么,宋襄公真的是像后人所说的是一个笑话,真的如此不堪吗?
其实不然,因为主席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像他那样的伟人有资格批判宋襄公是“蠢猪”。
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同样的历史环境下,我们未必会做得比宋襄公好。
事实上,与其说宋襄公不懂战争,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旧时代制度的捍卫者。他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捍卫旧时代的制度,这是他固有的坚持与倔强。
关于宋襄公,后世对他一直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说他忠厚仁义,遵守礼数;另外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他是一个迂腐、固执、守旧的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至于宋襄公的功过是非,历史会给予一个正确的答案 。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