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
不知在何时,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原来古人早已窥觑生活的奥妙和真谛。
在读小学的时候,家里经济情况不乐观,除了教科书上的知识便再无其它的适龄读物。这不是问题,我仍简单快乐的长大了。
初中,慢慢接触更多的课外读物,名著、网络小说、现代诗歌、音乐等。我喜欢抄歌词,喜欢看网络小说,喜欢一些荒诞不经的名著。当然,限于见识,当年也只是纸上谈兵。
高中,重拾起四大名著,世界名著等一些书籍,反倒是教科书放了下来。
莎士比亚说,哈姆莱特有一万个。我不懂,可怕的是想让自己强行去懂。这便导致了我习惯胡思乱想。
我们总听别人说,一切来源于生活。工作要求经验,知识在于见识。在那个年龄,一切不切实际的空想不过是年轻时的娇柔。我们多愁善感,为社会,为家庭,为自己。总结起来,无非是对自己的谴责。
参加工作后,脑海总会浮现以往的种种,好似从前的日子都是快乐的。但又慢慢分不清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之说。于是逼着自己去学习,去读书,去反思。
我喜欢太宰治,他的话更加直入人心。要知道,一个愿意自己骂自己的人在我看来是再真实不过的了。这与悲观者无关,我坚信人类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虚伪和自大的人格。而更多积极向上的思想不过是人类为自身的存在找的托词,大多数人却不愿意直接面对。
出来工作,我做过很多令自己都啼笑皆非的事情。幼稚、不知所措、懦弱在我身上一览无余。我不愿承认,但事实如同大钟在我心底敲响,余音绕梁。
我每天早出晚归,我懒惰,并为自己的懒惰焦躁不安。在那时,我明白了,什么叫世事洞明皆学问。
曾经我习惯为完成每一件小事,脑海中每一个想法而沾沾自喜。后来发现,其实大家都一样,同是人间惆怅客罢了。
夜晚点燃了年轻人们心中的希望,带来了心灵的宁静。哦!不,并不能说那时大家心都是宁静的,入睡前大家仍焦躁不安的活着,没有安全感,没有家的感觉,没有人能寄托一腔丰富的情感。
我们在梦里蜷缩着身体,尽量让肢体的温度再传到身上、心里。这样,睡觉就心安理得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年轻人慢慢长大,我也是。但我们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叫真正的长大,是生儿育女还是油腻中年?不得而知。
朋友问我,怎样才能没有烦恼,怎样才叫做有学问。我沉思了很久,回到,当大家都有了同样的烦恼,那便没有烦恼,因为我们都在一条水平线上,没有棱角,没有起伏。而学问并不在于你看了多少书,而是在你经历的千千万万个日夜,你在每一个夜晚的惆怅。在那个时候,我们都是有学问的。
朋友不答,我知道他已经有了答案。人间惆怅不是悲哀的语调,而是希望的周始。而我们,在心安理得中一次次充当过客,一次次将生活化为学问,化为吹牛逼的本钱。
当青春的篝火化为灰烬,我仍肆意徜徉在惆怅之中。往事里,我已经成为过去,即便如太宰治也会化为乌有。
同是人间惆怅客,万般情怀是路人。苦海无涯自作乐,我心如镜发不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