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村庄

作者: 凌波微语 | 来源:发表于2023-08-23 05:43 被阅读0次

    回到久违的双亲身边,又见到了久违的家乡父老,曾经熟悉的父辈们,头上的青丝已经变得斑白,步履已然有些蹒跚,身姿也不再挺拔,而对于远方归来的我们,依然是那么热情。

    几张椅子随意摆放着,不需要讲究太多的礼节章法,沏上一杯家乡的豆子芝麻茶,我们闲话家常,聊起年少时的时光,似乎有些遥远,却依然清晰如同发生在昨天一般。

    那时候的水稻收割,基本上都还是靠手工劳作,柴油机都极少见到,更不用说自动化的收割机了。

    那时,大家极少外出务工,叔叔伯伯们即使外出,也是等到秋收之后。

    水稻种两季,每年的春插、“双抢”和秋收,都是最忙碌的时候,大家相互帮助,尽管很累,却很快乐,那份快乐,是丰收带来的,也是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带来的。

    印象中,我和大弟弟经常被爸爸妈妈派去邻居家帮忙,爸爸妈妈似乎总是能精准地推测出各家第二天的劳动安排。

    吃早餐的时候,爸爸妈妈便会吩咐我们,今天去哪位邻家叔叔家的哪块田地里帮忙,或插秧,或割稻子。

    看着村前的一大片稻田,先是一片浑浊的水域,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忙碌中,渐渐地变成绿油油一片。

    随着时节的推移,这一片青翠又变成了金黄的一片,沉甸甸的稻穗随着风儿轻拂而摇摆摇摆,空气里弥漫的都是稻香。

    这时,乡亲们开始拿着镰刀,走进成片的金黄中,弯下腰,一茬接一茬地收割,身后留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稻堆。

    那时候,打稻谷的机器,还是外面是木头制成的不带顶盖的长方体箱子,里面是木头做成的长长的大滚筒。

    大滚筒通过一根连杆连接着踏板,随着踏板的一上一下,连杆带动着大滚筒呼呼地滚动着,人们再把小稻堆上的稻穗那端置于滚筒上,稻谷就成功地脱下来了。

    如果人多,会有两、三个人传递小把子,打谷机上的人省去了来回跑的时间,打稻谷自然更快捷。

    打完的稻杆,我们会编织成长长的跳绳,一群人一起跳来跳起,笑声一片;或者编织成短短的,刚好一个人跳的那种长度,比赛谁跳得更多。

    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我个人非常认同这句话。

    正是因为从小在这样互帮互助的环境中长大,我更愿意去帮助别人,也更懂得感恩所有帮助我的人,也更加怀念这个曾经生活过的村庄!

    那时候没有玩具,也没有网络,孩子们的世界单纯得只剩下组团疯玩。夏天的时候,开心的事情更多一些,道路两旁的农田和菜园子是我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我们喜欢躲在沟底烧青青的稻穗,烧得半熟,两手一搓,一吹,哇,这样的爆米花似乎更加香甜呢~

    村庄里最幸福的生活离不开打谷场,宽敞平整的打谷场是我们捉迷藏的地方,有时候大家一起捉蜻蜓、抓蝴蝶,或者一起跳绳、踢毽子……

    打陀螺是很受欢迎的活动,锯一段三寸左右的树桩,将一头削尖,再从尖端钉进一棵钉子,就成了简易的陀螺。

    滚铁环似乎是男孩子们的专利,除此以外,小伙伴们会相互帮扶着学骑自行车,那是特别让人兴奋的节目。

    随着分田到户,机械化渐渐走进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地坪都做了硬化处理,自家的稻谷,都是收割机直接转到拖拉机上送到院子里,打谷场渐渐失去了当时的功能……

    村庄里的趣事太多太多,写,写不好,忘,也忘不掉。

    这个骄阳似火的午后,爸爸妈妈小睡,我坐在窗前打开电脑,码着字,回想着因为与邻家叔叔婶婶们的聊天而变得鲜活起来的从前。

    不得不承认,曾经的经历在现在看来,都是我成长的一部分,那些远去的田间生活,纵使辛苦,现在想来也是那么的有意义。

    2023年年度写作营第(234)篇 1343字,累计339955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年的村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lu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