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14376/e78d75b9834d1804.jpeg)
知识焦虑是指大多数人由于自身掌握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和生活而产生的焦虑,
也包括知识无法满足未来需求而产生的焦虑。
各个知识平台利用人们的焦虑心理,
推出各种号称可以快速掌握技能的课程,
写作课,技能课,认知课,多如牛毛,
大部分都是在市售书籍里能看到的内容,改头换面经过包装,号称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顾名思义就是你花钱,我给你知识。
你不知道学什么?我来告诉你。
你没有时间?我读给你。
你理解不了?我细细讲给你。
那些急功近利,迫切希望短期快速提高知识水平以技能的人,
就这样心甘情愿的跳入一个大坑。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付费之后不仅没有收获知识,
还浪费金钱,焦虑还越发严重了。
1 知识焦虑者的一天
我的同事李飞是这样度过一天的,
早上醒来,先打开某公众号,听一段60秒的教导,
洗漱和吃早饭的时候,听20-30分钟的书,然后出门。开车的时候,都不忘听一段订阅专栏的课程。中午吃饭和午休时间,再听一段某大神的干货,生怕浪费了宝贵时间。下班回家,吃完饭,上床,打开xx星球,看一篇球主最新分享。
然后李飞带着满满的充实感,安心的睡去。
李飞这一年很焦虑,带着子女合同的他进入国企工作后,
只有初中学历的自己,和很多同事都不在一个层次上,升职更是遥遥无期。
打开公司网站,看到某同事英语水平很高,指出外资合作伙伴英文合同错误,
避免重大损失,就立即买了几个英语学习课程。
打开某平台,大标题没文凭的你,没有硬技能还能混下去吗?
扎心的题目直戳心底,看到底部推荐的课程,只要99,果断购买。
每天看到李飞手机不离手,从来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真想劝他一句,别把自己搞的太累了,有些事急不得。
李飞不过是众多知识焦虑人士中的一员,他每天重复的也是很多人日常。
2 自古就有的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其实一直存在,从古代私塾到现代大学,
都是花钱花时间买知识买教育,
这种模式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在传统的工业化媒介时代,消费者通过付费购买书籍、报刊杂志、磁带等传统实物型媒介形态的知识产品,
来满足自身的知识需求。
如今,人类依然进行着这种传统的知识付费行为,只是数量大大下降。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消费环境,前几年火爆的网络教育到如今的各种知识平台。
现在知识付费钻了教育资源稀缺的空子,让很多渴望知识但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看到希望,心甘情愿的掏钱,只要用户能购买课程就行,至于课程好不好,有没有用那就是以后的事。
截止2017年底,大学生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5%,
很多渴望学习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这种花费少,无需太多时间的付费课程,成为首选。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知乎,在行,得到以及其他知识付费平台相续出现,
数据显示,2016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3倍,2017年知识付费领域的总体经济规模可达300—500亿,
各大平台都一窝蜂的涌入,更加疯狂的贩卖知识焦虑,推销付费课程。
3 贩卖焦虑的平台,迷茫焦虑的用户
用户希望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实现提升自己得目的,
但盲目购买课程,和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让很多人没有实现自我提升的目标,
最后,反到是不断推出软文的自媒体和付费平台大赚特赚。
等用户发现真相,花出去的钱和泼出去的水一样。
最终,用户只解决了知识平台和自媒体人赚钱的焦虑,
而自己一无所获。
中国人向来讲究居安思危,
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对未来有所期许都是上进的体现,
但千万不要被网上居心叵测的课程贩卖者带偏。
成年人的学习与提升,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指望自律去不断学习,可能性很低。
既然意识到因为知识储备不足产生焦虑,
按个人需求去知识付费,用任务思维去驱动自我学习,
把每次学习都当成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
避免出现购买了课程却很少打开的情形,
用行动对抗焦虑才是解决之道。
人的天性喜欢储备,
有种存储的行为被称为松鼠效应,
大约50%的松鼠最后都不记得存储食物的位置,
花钱买课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形,
现在营销手段了得,冲动消费占据大多数,
多数人最后都不记得自己买过哪些课程,
知识付费平台对人性的理解非常到位,
为了促使你掏钱,几年前的299定价,现在都逐步走低,
199,99,79,59,49都有,从以前的一年课程,变成现在一次几节课程,
仔细算算,全部购买下来,比以前一年打包购买的价格还高,套路真是深。
4 付费,更焦虑
花完钱,花完时间,没有提高,更焦虑。
没有比这更坑害人的事了。
就拿得到来说,听书的推出,满足了大部分人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被人称为读书人的虚荣心。
所以听书栏目卖的非常好,却解决不了读书人的焦虑,
听过和读过,差了不止一点点,差的是中间的思考过程,
听过不等于读过,
最终焦虑的根源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而是用时还完全不知道,听过的书也是二手书,
学到的也是二手知识,甚至带有私货的知识,
如果付费知识让你更焦虑,更迷茫,试试去寻找一手知识,
主动思考,效果可能比花钱还要好,焦虑也会逐渐消失。
既然都愿意花钱听别人说,为什么不能花点时间自己读呢?
还有一大部分知识付费就是大忽悠,
本人买过一个提升思维的连载系列,十几块钱,
序言写的还是很有诚意的,
打开一看,居然用太空笔谣言举例,
作者水平可想而知,随手搜索一下都知道的事,
大忽悠骗钱都不认真。
这种内容学完,你不可能不继续焦虑,尤其是很多人读完之后,完全不去反思,
作者说就一定是对的?
“多数人为了避免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句话印证了大多数知识付费用户的心理,
考虑那么多干什么,觉的需要买了再说。
缓解暂时的焦虑,却又增加了如何学完课程的焦虑。
知识焦虑,不是花钱就能能解决的,
没人能替代你去学习,
没人能替代你去思考,
也没人能替代你去行动。
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东西都算不上知识。
5 焦虑时代的行动准则
每个人都会焦虑,焦虑的原因也各种各样,
知识焦虑的本质就是没文化,
怎么办?
学啊。 这才是解决之道,
而不是像某些人兜售的,焦虑了,去买啊,
买了不学,还是没什么卵用,
你花钱购买的不过是一种精神慰藉,
一种买了就等于学了的幻觉,对解决焦虑毫无用处。
除了不乱花钱买课,不去囤积课程之外,
要想不焦虑,还要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里说两条准则,
(1)带着目标去学习
每个人精力和注意力都有限,用目标和任务去驱动学习,才能持久。
很多人管不住手,买了一个接一个的课程,就是目标不明确的原因,
只有清楚自己要什么,才不会被带偏,浪费金钱都买一个又一个课程。
如果不清楚自己短时间内什么目标最重要,
可以用富兰克林的方法,
拿一张纸,左边写出所有想实现的目标,
右边写上实现目标需要学习的内容,
然后目标只保留最重要最需要优先实现的一个,
然后对照目标,专注付费知识学习。
(2)先反思,再行动
长久以来,免费获取网络知识已经成为用户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盲目的购买课程并不能解决自己的知识焦虑,
但又不清楚怎么才能解决,
梁欢在某期节目中说道:一旦你的焦虑被利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解决某些人赚钱的焦虑,而不是你的焦虑。
一句话道破了知识付费的现状,也是很多人越学越焦虑的根本,
与其越学越焦虑,不如冷静下来,反思现状,
想清楚如何才能改变,而不是冲动消费,
一个接一个的购买质量没有保障,或者买后看都不看一眼的课程。
除此之外,先付费后体验的消费模式与消费理念相违背,才让很多付费内容无所顾忌,
能骗一个是一个。
反思是为了清楚学习目的,明确目的,任务驱动学习,行动才是有效的。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正是因为懒,不去行动,才容易产生焦虑,
不去深度思考,就容易被各种意见误导和带偏,
无论你的知识水平在什么层次,
拒绝了懒,对抗焦虑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彻底做到三思而后行,
那么无论周围的人,还是网络上,
再怎么去鼓吹知识焦虑,
主动或被动,你都不会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