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贤名远播,神机妙算,他的战略思想,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诸葛孔明一样的领导者,也有失察出错的时候。
诸葛孔明的第一次北伐,因为选人失当,马谡丢失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蜀军没占到什么便宜,悻悻而归。
诸葛孔明的第二次北伐,拜魏延为先锋官,自己率领三十万蜀军,意在夺取陈仓。但是魏国派大将郝昭坚守陈仓,他在陈仓积极修筑军事堡垒,准备死守陈仓。蜀军远征陈仓,想要速战速决,迟则必生变故,于己不利。魏延探了郝昭阵营,见他防守严密,便知强攻是为下策,不如绕道太白岭,从鸟道出祁山。但此时诸葛孔明因马谡是了街亭,心中不畅,想要取了陈仓,再拿下街亭,平了这心结,自然不愿绕道而行,下令“陈仓北面是街亭,必得此城,方可进兵。”魏延只得领兵强攻陈仓。
一连几日,魏延如何发兵攻打,小小的陈仓依然无法攻破。无奈魏延只得回报诸葛孔明,郝昭严防死守,未占得半点便宜。诸葛孔明不信魏延三十大军拿不下一个小小的陈仓,以为魏延部署不利,要斩了魏延。
魏延心中郁闷。当初魏延请诸葛孔明出祁山,自己率领精兵从子午谷,抄近道袭击长安。诸葛孔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并未采用。现在诸葛孔明一再出昏招,自己夹在两边进退两难,魏延心中已有不服。
这时候,孔明军中的靳祥表明自己是郝昭旧人,愿意只身前往魏营,晓以利害,说服郝昭投降。孔明见有别路可行,正好借坡下驴,放了魏延。
靳祥见到郝昭,酒过三巡,寒暄已毕,正要展开议论,说服郝昭,没想到郝昭听后大怒,现在你我各为其主,昔日是同窗,但现在是仇人,不听靳祥多说,就把他赶出了魏营。
靳祥悻悻而归,孔明长叹一声,决定亲自领兵攻城。他下令蜀军造云梯攻城,魏军用火烧云梯,蜀军开始伤亡。他下令用军车攻城,运土填城壕,又命廖化挖地道攻城。一来二去,蜀军伤亡不小,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仍然不能攻下陈仓。
司马懿清楚,死守陈仓,蜀军粮草难续,时日一久,必然退兵。
果然,孔明三十万大军,困在小小的陈仓,渐渐粮草不支,只得退兵。虽然他曾用计杀了魏国大将王双,但是面对陈仓,仍然没有什么取得战略上的优势。无奈退守汉中。
即便是你聪明如孔明,也会有出昏招的时候。孔明错用马谡;二次北伐仍然执意进军陈仓;魏延攻不下陈仓,他不明军情,动怒要杀魏延;魏延攻城不下,自己又执意带兵攻城,徒增伤亡。
在职场中,领导不是神,也会出错,所以作为领导不能把自己当神,以为自己怎么做都是对的。另一方面,下级也不要把领导当神,必须允许领导出错,不能一出错就心生疑窦。
网友评论
其次,陈寿的父亲是蜀将陈式,虽然他因为陈式被处死,对季汉没什么感情,但是还是多亏了他,才有了三国志这一正史。
子午谷不想再多说,至于你说得吹捧晋朝,那是晋书,三国志和后汉书是我们这些喜欢读三国的人最认可的两本史书,别把他跟晋朝那些乱七八糟的书混为一谈。
最后,晋朝逗逼的书不光是晋书,资治通鉴连江表传都通篇照抄,别的书籍可想而知。
第一次北伐,谡违亮节度,这是三国志清清楚楚写着的,马谡违了诸葛亮的调度,这也能赖到他身上么……
第二次北伐,神特么的三十万,蜀汉那时候有三十万直接就平推到长安了好么。胃炎的子午谷我不用再说了吧,若以一军,与路掩杀,诸葛亮已经解释的够清楚了把……
最后,真的又是神特么得因为拿不下陈仓要斩胃炎,你连季汉第二次北伐,兵围陈仓的原因都没搞明白,我是真的服。
我有一篇评论诸葛亮这五次北伐战争的文章,希望你能认真读一下吧。
后人啊,总是跟着某些标新立异的观点人云亦云, 魏延出奇兵走子午谷千里偷袭,实际上是风险非常大的一件事情,如果魏军事先得到情报在险要处伏击,魏延军,将全军覆没,即使魏军没有是先知道,最不济的就是,魏军坚守不出,这样魏延的军马短期是不可能攻下来的,日久援军来后,一样失败。只有一种可能会赢,就是魏军的守将放弃坚守带兵出城,与魏延死拼。
诸葛亮是蜀军统帅,不可能以这种,先锋官的思想来统领全局,这种出险计,走奇招的方式来定成败,这不是一个总指挥的思维。 毛泽东也曾评论过魏延的这种想法,他不认可,认为过于奇险。这种想法说出来很好听,但是实际落地的时候,会很难。
顺便再说一下,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首先看史要结合历史背景,环境,立场,综合分析在得结论啊,不要死读,尤其很多人还没看过原本史料,就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三国志是晋人陈寿写的。首先晋人是什么角色?大家有想过吗?晋武帝司马炎他的祖父,就是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这个大家都知道吧?司马懿一辈子被诸葛亮压着打,晋人写这段历史,可能抬高诸葛亮吗?实际上是有意的压制他,抬高司马懿。而且明朝人张燧写的千百年眼之中,有一段记载也说明陈寿与诸葛亮还有一些私仇,就是陈寿的祖父曾经在蜀中做小吏,但因为过失,被诸葛亮处罚,所以他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有意贬诸葛亮,但诸葛亮的名声和能力当时是当时所共知的,他不敢直接贬低,但不把诸葛亮的过人功绩,才能写出来。当然作为文人的他手法很高超,他写的看似很客观,但是客观的东西如果断章取义的去写,也是不客观的。
还有东吴的事,是东吴他们自己的史官写的,像陆逊被困八阵图,打得抬不起头,这丢人的事他们也不会写在自己的史料中。 而在蜀汉这边,诸葛亮实际上是很谦逊低调的一个人,从不夸耀自己的才能,而刘备这边很奇怪,好像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史官系统。以致,诸葛亮很多过人的,才能,能力和实际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
魏延出奇兵走子午谷千里偷袭,实际上是风险非常大的一件事情,如果魏军事先得到情报在险要处伏击,魏延军,将全军覆没,即使魏军没有是先知道,最不济的就是,魏军坚守不出,这样魏延的军马短期是不可能攻下来的,日久援军来后,一样失败。诸葛亮是蜀军统帅,不可能以这种,先锋官的思想来统领全局,这种出险计,走奇招的方式来定成败,不是一个总指挥的思维。
毛泽东也曾评论过魏延的这种想法,他不认可,认为过于奇险。这种想法说出来很好听,但是实际落地的时候,会很难。
顺便再说一下,关于诸葛亮的看法,首先看史要结合历史背景,环境,立场,综合分析在得结论啊,不要死读,三国志,是晋人,陈寿写的。首先晋人是什么角色?大家有想过吗?晋国的皇帝,司马炎他的祖父,就是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这个大家都知道吧?司马懿一辈子被诸葛亮,压着了,三国志是晋人写的历史,可能抬高诸葛亮吗?实际上是有意的压制住了,抬高司马懿。而且明朝人张随喜的千百年眼之中,邮政一段故事,就是承受的,祖父曾经是,在蜀中,董小丽,但因为过失,被株连处罚过,所以,他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有贬诸葛亮的意思,当然文人手法很高超,他写的看似很客观,但是客观的东西如果断章取义的去写,也是不客观的。
还有东吴的事,是东吴他们自己的史官写的,像陆逊被困八阵图,打得抬不起头,这丢人的事他们也不会写在自己的史料中。
而在蜀汉这边,诸葛亮实际上是很谦逊低调的一个人,从不夸耀自己的才能,而刘备这边很奇怪,好像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史官系统。以致,诸葛亮很多过人的,才能,能力和实际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