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放下执着,立地成佛》时,提到一件事,就是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好,用自己的期待去控制他们,把愿望和现实混为一团,当孩子不能达到自己的期待时,就会显得非常的不安和暴躁。其实,这就是内心的“应该思维”在作怪,当他人或外界环境,不能满足自己“应该想法”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焦虑和沮丧。
一个对外有“应该思维”的人,不出意外话,对自己多半也是这种想法。
一、应该思维与自恋的概念
1.对“应该思维”这个概念认识,来自于《自我发展心理学》,陈海贤在课程里讲到,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并妄想根据这个标准,来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这个理想的自我,通常是完美、自信、美丽、优秀……当幻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对照的时候,如果抱有应该思维,就是我应该聪明,应该美丽等,就会努力维持想象中的形象,并掩盖真实的自己。
2.关于“应该思维”的这个说法,在青音的大课《重新养育自我》中也重点提到过,不过在这个课程里,并没有说这就是应该思维,甚至没有提应该思维这件事,只是把这种现象描述为——自恋。
所谓的自恋,就是指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就越自恋,反之,就会越健康。
二、重复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应该思维”概念,一个是“自恋”的概念。关键是它两讲的是一件事,只不过名字不一样,所在的系统不一样罢了。先不说该信谁?其实他俩讲的都合理,按其中任何一个提供的解决方法持续去做,都能变得更好。
问题是,为什么在学了第一个课程之后,自己并没有坚持去做,而是又开始学了另外的一门课?我在想,如果不出意外,再有类似的课,我还会去学。
明明走一趟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我却反复走了好几躺,难道是第一个课程讲的不明白?不对,在我看来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我这样不停地重复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三、表演努力
如果按照陈海贤的说法,我其实是在表演一场叫做“努力”的行为艺术。
我算是一个对时间要求非常苛刻的人,很在意时间,也很害怕浪费时间,如果把时间花在玩儿上,会有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但如果把它放在努力上,不管能不能做出成绩,或者说,不管这个努力能不能换来最终的成长。总之,就会显得很踏实,很满足。
有人说这叫“低水平的勤奋”,不过这样说,还并不能够讲清楚。真实的情况是,我根本就不想继续努力,而是希望通过摆出努力的姿势,来满足自己心里“应该要努力”的想法。
努力不应该是一种状态,也不应该是一种感觉,更不应该是一种模仿。严格来讲,它只是我们专注做事过程中的副产品。
四、答案一直在手里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现在的“应该思维”还是很严重的,或者说,还处在不健康的“自恋”之中(它俩是一样的)。
写到最后,突然明白一个事情,费尽心机努力寻找的答案,其实,一直就在我的手中,只要停下来,松开手,就能看到。
所以,今天的结论就是,少看书、少听课、少学习,把时间花在做事上,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