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会说话,会沟通,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以及良好的情绪,也能令事情的推进事倍功半。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暴力语言”自己却还不察觉。这是我读了《非暴力沟通》后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是2009年1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 。
遇见这本书有几年了。
越读这样的书,越发现自己不会说话。
全书六百多页,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开篇讲“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
何为“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并不是行为上不涉及使用武力的沟通,而是通过我们的细心观察,尊重并倾听他人的意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并告知对方自己的请求,最后双方情意相通,乐于互助的沟通方式。
“暴力语言”中的我们
回想生活中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都会给我们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
有时候,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许多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就是出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会沟通上。
《人世间》里的父亲对儿子说:“我说的都是事实啊!”
儿子说:“难道事实就可以这样说吗?你根本不知道我的感受!”
是啊,生活中的父母们、老师们常常这样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说的是事实,就认为全都是对的。却未曾想,这样的语言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社会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冷漠、虚伪,其实是我们彼此的行为造成的。
这期间的问题就是沟通模式的异化造就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无情正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情啊。
如果双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进行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就会妥善解决。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
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
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时候的确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偏激。
“异化”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记得小时候我犯了错,我通常是还没开口便止不住地抽泣。留在脑海里的父亲是咬牙切齿的样子对我说:“不许哭!哭有什么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父亲的话里充满了指责和不满 。
在第一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典型的非暴力沟通案例。
一位母亲在听到儿子摔门的声音后,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儿子交流。她先观察到儿子摔门的行为,然后表达了自己因此而产生的感受,接着说出自己的需要——希望儿子能尊重他人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
这种方式让儿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困扰,并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可以让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够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用心去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和需要,然后提出具体的请求,那么我们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吵和冲突,这样就能改善我们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
非暴力沟通,就是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
“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爱和信任,就是打开沟通的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