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通俗易懂的《红楼梦》书评,挖掘出了多面人性

作者: 余笙涵 | 来源:发表于2023-06-28 20:41 被阅读0次

    紧张备考的四月份收到了一笑作春风老师的新书《一曲流水红颜寞——红楼梦中的多面人性》。记得那天很热,考完试心情很糟,回到家拆开书,一下子被治愈了。

    来不及细细品读,只能每天看上一两章过把瘾,有意去关注人物性格和事例,也当是为高考做准备吧(高考要考《红楼梦》)。然而总是会被那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吸引,合上书又忍不住翻开,读了又读。

    全书分为三部分,“一曲流水红颜寞”讲《红楼梦》中主要的女子,“情天情海幻情深”讲宝玉和丫鬟们,“江湖秋水波浪多”讲刘姥姥、王熙凤和一众男人,背景是官场、家族和生存境遇。

    作者不仅写人写事,更挖掘故事背后的人性。不是教科书式的生硬总结,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见解深刻独到。

    作者注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又将所得启示用于当下现实。笔下对人物的评说依托原著,多面观之,由表及里究其原因。仅仅是粗略读下来,就已对人物有深刻印象。光看个名字,鲜活立体的人物已经呈现在脑海中。

    文学史上说宝黛二人是叛逆者,作者却认为他们是天外客。刻板印象里宝玉骄纵任性、不思功名、任着家族衰败依旧沉浸在风花雪月,然而作者却看到他身上的灵性,他对美对生命的感知。

    一个是青埂峰下的顽石,一个是灵河岸边的绛珠仙草,他们怀着大痴情来这世间走一遭,却失望极了。他们迟钝着功名利禄,眼中只有真善美,却又无力改变。他们灵魂中镌刻着孤独和悲伤,最终逃离红尘,从何方来,便魂归何处。

    在作者看来,宝玉不是不知道家族的衰败,也不是不愿力挽狂澜,而是没有那样的能力。他直觉地感受到贾府的颓势,厌倦着温柔富贵乡,也看穿了那个时代官场上的污浊。

    然而他深知自己没有复兴家族的能力,本就是“愚顽怕读文章”,又处在须按“护官符”行事的大背景下,清白读书人在官场上寸步难行。因此宝玉逃避功名,逃避责任,将生命意义寄托于眼前乐、女儿情。

    可他又怎能做到“今朝有酒今朝醉”?他的心里始终负着重荷。他听黛玉的《葬花吟》感受到世事无常,万物终归无可寻觅,不觉恸到山坡之上。他感受到封建与权势对女子们的伤害,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孩们一个个走向毁灭,他痛苦彷徨,痛哭泣祭。敏锐的感受力与共情力赋予他对美好的感知,也使他一边痛苦着悲悯着,一边无能为力。

    至此,这种悲不再仅仅属于他个人,而是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一如成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在经历了由富贵荣华到家破国亡后,他的词也由闺怨小词转而融入对生命对流年的悲慨。无论是小说中的贾宝玉,还是历史上的李后主,他们都用纯真性情领略世事无常,担荷起人间罪恶。

    而作者在评说这些人物时,总是会将他们放在那个时代、那种境况中去看,对他们的选择与不得已抱有“理解之同情”。相比冷冰冰的批判,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是有温度的,有血有肉的。读来亦觉温暖,如春风拂面,不自觉地就被带入其中。

    讲贾雨村的部分更让我为其独到的见解佩服。甄士隐赠给贾雨村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资助他进京赶考,然而贾雨村却“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贾雨村并非淡泊名利之人,面对巨款却这样淡定,在作者看来“唯一合理点的解释就是酒后失态”。

    男人酒后太容易成为知己之交,不分彼此。
    既然是别不分彼此的兄弟了,那么钱这事太小意思了,一掷千金才能显出兄弟情谊。大哥帮兄弟,理所当然;小弟接受大哥帮忙,自然坦然。醉酒之后,帮与被帮都是水到渠成,毫无压力感。

    这样的推测也有根有据:

    第二日甄士隐睡到日上三竿方醒,想写封荐书让贾雨村带着,没想到,回话的家人说,贾爷早上五更已进京去了。
    三更散场,五更启程,一个醉酒之人,对于这五十两银子,真的是“并不介意”吗?

    论述层层推进,一步步揭开贾雨村虚伪读书人的面纱,揭示反常背后的真相。如剥洋葱般吸引着我读下去,好奇心被一路勾引,最后又忍不住为这新颖深刻的见解拍案叫绝。

    先前读过春风老师的好些文章,总被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打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承接流畅自然,即使笔锋一转也不显突兀。

    我始终觉得,文字有有一种音乐美,尽管我不懂音乐。“音乐美”绝不是试卷上的答题套话,它是节奏和停顿,是对仗工整与长短错落,是情绪起伏与扣人心弦,是前奏高潮与收束,是顺之则舒畅、逆之则别扭。

    本书的语言正是顺着这种音乐特性。其娓娓道来之感,有如与老友对坐畅谈,ta将读过的书见过的人一点点抖落出来,讲与你听。先是如缓缓微波,慢慢推向高潮,带动你的情绪,你随着人物命运而悲喜哭笑,曲终又不免怅然。能做到这样富有感染力、一气呵成,一定是用心在写吧。

    书中大量的短句排比与铺陈也增强了语势。短句本就急促有力,结构相似的短句一排列开来,不但朗朗上口,还富有张力。(反正就是读着很上头,举几例感受一下就好)

    然而唯有黛玉是在用生命写诗,她快乐的时写,痛苦时写,桃李纷飞时写,秋雨敲窗时写,绝望离开世界时,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诗,她“挣命似的”将诗帕焚烧。
    试探行动的背后,是懂得,是成全。聪慧的紫鹃懂得黛玉的哀愁,更懂得黛玉哀愁的源头,这源头在于对爱情的不确信,对无人做主姻大事的忧虑,所以她挺身而出,为之谋划、为之奔走、为之抗争、为之操劳,光明磊落,侠肝义胆,只为成全有情人终成眷属!

    语言方面还有一大特色就是雅俗兼备。描写与议论中充满诗意,略带文言,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

    在这个人身上,你会看到一种轻盈飘逸的气质,无旁逸斜出,无繁荣奢华,唯有简单纯净。
    一生和诗书相伴的黛玉,身上心底都笼罩了馥郁的清香,和她潇湘馆的斑斑翠竹一样,清高潇洒,一身傲骨,有着一种风骨天成的诗人优雅气质。

    读这一段,似乎看见如轻云般灵动的黛玉穿过斑斑翠竹向我们走来,带着她的清高孤傲,也带着诗意与率真。

    但又不会故作高深,艰涩难懂。许多化用的诗句、引用的例子,皆出自中学课本里的古诗文,读来颇为亲切。读着读着撞见学过的诗词,就像考试遇到复习过的知识点一样惊喜。

    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讲秦可卿时,作者追问了身边三个中年男性,让他们仔细想想在十多岁时有没有梦中女神的存在,由此引出秦可卿引领宝玉经历情海的浮浮沉沉。

    而在故事人物中所得的启示,又可以用于当下生活。宝钗的人情达练,鸳鸯的铮铮傲骨,香菱的“诗书慰平生”,刘姥姥的大心胸大智慧……生活中遇到困境时,我们不妨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换一种姿态面对生活。

    有人问没读过原著,来读这本书会有影响吗?我想说,没读过原著就更要读。它不是讲情节本身,而是挖背后的人性,而人性是相通的。我也是因为这本书才爱上《红楼梦》。在书里感受到的美,到原著去品味一番,在这里留下的疑问,到原著中去解决。它引起你的兴趣,你的思考,让你觉得《红楼梦》原来这么有趣,原来还可以这样读。

    它是一段引子,一把钥匙,引你踏入这场真与幻的梦。

    文章系原创首发。

    想了解书的详情可以去看春风老师的文章《简书七年,我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本通俗易懂的《红楼梦》书评,挖掘出了多面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ye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