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现代隐士
作者是美国当代作家和翻译家,他对汉学又很浓厚的兴趣,并且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在寺庙的修行,开始了长期在中国的旅行生涯,关于修行他有好几部作品,比如《禅的行囊》《丝绸之路》等等。
说到隐士我们总会想到古装电视剧里那些仙风道骨的修行之人,其实在现代这些人依然存在,对于他们的生活作者非常好奇也想要去了解,于是在大量的走访了中国隐士之后,写出了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会对隐士这样的人群有新的理解。
与万物同在:独处
独处能够让人清晰的听从内心的声音,作者看来,中国的隐士是在攻读精神觉醒的博士,他们睿智,警醒,是所遇之人中最和善和智慧的人群。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隐士存在,他们生活的很简朴,远离社会和人群,他们并非被生活所迫,而是原意用这样的方式和自己独处,过着简单的生活。
想要找到隐士就要从山里开始,于是来到了恒山和五台山,但是事情进行的很不顺利,第一次的行程是摸着石头过河,草草的结束了第一次的探访之旅。
第二次作者选择了被称为“隐士天堂”的终南山,作者先提到了隐士的来源,传统精神在这里延续。
隐士共同的目标
古代大部分隐士都有同一个目标:修道,通过身体的约束来达到心灵的解脱,这样的生活就意味着与热闹绝缘,过着孤独的一生,古代的隐士面临着生活和政治的双重矛盾,中国人最熟知的隐士应该就是诸葛亮,在隐居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宁静心态与智慧增长,古代很多伟大诗人也是从无法从政之后,才过上了简朴隐居的生活,比如陶渊明。
隐居象征着神秘,老子最终也消失在这终南山,隐居对于道教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掌握了静心的方式,即使重新回到热闹的都市也能够继续修行。
修心并非一定要出家,那只是一种约束自己的形式,只要能够过上合乎正道的生活,其实不一定非要遵循出家的要求,持戒律己就可以了。如果你对自己没有要求,就算是出了家,修行还是会一无所获。
当你自然地行事的时候,你就会得到你需要的东西。但是为了了解什么是自然地,比你必须静修。
隐居者的修行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如今几乎没有人愿意这样做了,悟道只通过学习是不够的,有可能那是瞬间发生的,不过大前提还是要清心寡欲,在保证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够继续。
道与佛
修行隐居的人都离不开宗教的影响,道教主要是为了求得长生不了,而佛教则是寻求解脱,摒弃妄念。
之前拜访的都是修道的,后来作者又接触了很多修佛的人,从华山到西安,隐居者各式各样,他们文化程度不同,出家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是却都安于活在远离人群的清静之地,生活极为艰苦朴素,心中只有修行再无其他。
大多数人住的是茅屋,少数是岩洞和石头堆砌的房子,在山里他们自给自足,几乎不需要与人交流。
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道闪电或者是一个梦,八十年如云掠过。我们出生了,然后又死掉,但是在我们得到人身以前,还有另外一幅面孔---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用眼睛看不到它,只能用智慧去了解他。
太白山作为道教的中心,曾经也有过很多修行者,对于隐居者来说,最大的修行就是放弃执着和贪欲,儒家很过多学者都是通过隐居来改变自己,然后用作品去教书育人。
隐居文化不仅能够影响自己,还能够影响政治和社会,相比清贫的宗教隐居,为了艺术和创作而走进山里的知识分子们日子过得好了很多,他们不是为了修心,而是想要远离干扰和学会遗忘。比如王维,孟浩然。
对于生活在五光十色的都市中的人们来说,或许并不需要做到像隐士一样完全隔离世俗,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有一颗修行律己的心,相信很多品德和良知都会得到提升。既不是置身于山谷,一样可以在内心保持一片清静之地。
与其说是探访隐士的生活,不如说是从历史和的角度来一路追溯隐士的变化发展,关于道教和禅宗作者介绍了很多,一个美国人对中国的宗教文化有如此深入的研究,亲自去山林里去找寻隐士踪迹,这样的精神很令人佩服。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隐士和之前认为的修行者有很大不同,鬼谷子,孙思邈,李时珍都曾隐居过,大隐隐于世,真正的修行是可以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现代都市中,一样能够守住内心一片清静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