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说是我在时间管理上的圣经毫不为过。
它也是缓释和消除我大部分焦虑的灵丹妙药。
我得承认我没有看完全书,只看了不到二分之一的内容。但幸好,是最重要的那二分之一。
我调用我所有的人生经验和想象力来理解它,将它的小小法则在实践中多次操练,在冥想中默念它给我的忠告。
现在它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一样运用自然。
希望它也能帮助有许多事想做,却不知从何做起,深为压力和焦虑所困扰的你。
书名全称《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作者戴维·艾伦(美国),在2010年由中信出版社出了中文版。
然并卵。刚刚这些信息是我1分钟前上网搜的,我看到的是微盘上分享的手录电子版,微盘是个好网盘,可惜现在接受整顿,即将无法再为个人储存文件,我刚试了一下,网页版的分享、搜索和下载功能已经停用。
我在网页上搜索到它的纸质书在京东有售,但是封面实在是太丑了,和它下面的内容介绍是绝配,就是你不小心看到会马上关闭网页,完全没有任何欲望阅读和购买的那种。图我就不放了,有兴趣自行搜索,看了辣眼睛我不管。
因此我墙裂推荐大家看这本书的手录电子版,排版舒适清晰,阅读体验肥肠优雅,搜索不到的可以在评论里留下邮箱,因为是字体较小的pdf格式在kindle上的阅读体验不是特别好,建议在PC和Pad端阅览。
书是好书,但如何去看也是门艺术。
我读这本书的感觉是这样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7376/026794a9902f633d.jpg)
你可千万不要把它读成这样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7376/d9d4f8b7b2fba3a0.png)
也就是说,你要平静,要向内去探求;要保持理智,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书就是一个工具,道理讲在那,自己试着用用就知道。对你有用,就去用;对你没用,就丢弃它。每一本书只有与你本身的知识经验性格情感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才算是有价值的,否则它就什么都不是,不管别人说什么。
对这类操作指导性比较强的书,我的阅读方法是:理解——验证——反思
图书评论里有读者说这本书内容很枯燥,看不下去——翻译过来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尽管每一个词掰开了看都是人话,组合在一起怎么就那么别扭。但同时陌生化效应的结果可以是积极的,离开了熟悉的语言环境,你不得不付出更多注意力和耐心去理解每一个词的意思,从而领会和记忆得更深刻。
没有别的捷径,如果一件事对你是有价值的,你想去做到,那么自然会想到一千种解决的办法;如果你意识不到它对你的价值,没有那么大的动机去做到,那么一块小小的石子也能成为你的拦路虎绊脚石。
下面我会用人话解释其中思想的精髓和一个马上就可以用的小技巧。
2分钟工作法则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工作篮”的概念。以往做个人事务管理,我们往往习惯于拿出一个本子,在上面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列一个清单,first, 继续写毕业论文,second, 关注就业信息,投简历找工作,third, 到图书馆去还借阅到期的图书,then, 学英语,打电话给老爸老妈,给导师发邮件汇报论文进程,……
这张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而且你总感觉还有所遗漏,好不容易殚精竭虑地花了半个小时列完清单,你仍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入手。好,就从最重要的列在第一条的论文开始好了。写了一个小时,你感到没什么思路,上网搜点资料,不知不觉又刷了40分钟微博。不行!与其这样浪费时间,还不如看看招聘信息。这么多信息怎么看的过来啊,听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前提是职业规划要清晰,我不如先想想自己的职业规划吧。
不规划还好,一规划更悲观了,自己怎么什么优势都没有啊,现在企业都重视英语能力,我还是得好好学学英语。……(快到图书馆关门的时间了)糟了书还没有还,上不了自习了得去还书。(还完书)都出来了,顺便吃个饭吧。(吃完饭)好累啊不如回宿舍休息一下再来上晚自习。(然后回宿舍发现自己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赶紧看了两集)哎呀都这么晚了,爸妈都睡了,电话只能明天再打了,明天一定记得打。
当发现你清单上的任务完成度很低的时候,会影响你做事的积极性。你看似依照着事情轻重缓急的逻辑,也为完成它们做出了大致的时间安排,但却无法依照计划行事。因为时间的占用与事情的完成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要完成一件事,你首先要向自己明确什么是“完成”。
把邮件送到一个人的手中,看着他在确认栏里签字,就是快递员工作的完成。有些工作有清晰的完成标准,有些工作却没有,需要你自己来定义。论文的写作不是一天能完成的工作,学好英语也是个遥遥无期的目标。有人的论文耗费了数年的考证之功,他的论文直接就可以成为他毕生的代表作;也有人四年都没有好好学习,临毕业前花了三天时间复制粘贴,混到了文凭。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够付出的时间精力,为自己论文的质量水平找一个参照物。能达到参照物的水平,就是完成。从而你可以更好地估计总工作量,再分配到每个月、每一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上去。分配的不是时间,而是工作的进度,你不需要规定今天我要花多少时间来写论文,而是要知道今天我要完成论文的哪个部分,解决论文中提出的哪个问题。只要完成了,就是胜利,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都行。
千万不要无止境地追求“好”。好是没有边界没有上限的。以吾生之有涯求知之无涯,岂不哀哉。
把所有占据你思绪的事情都放进篮子里。
这本书将所有会出现在你意识中、需要被处理、占据你思绪的事情都看作是“工作”,包括打一个电话,叫维修工来修空调,和吵架的妻子和好,购置一个桌面垃圾桶。如果你只注意安排那些“真正的大事”,而任由这些小事漂浮在你的意识中,你会付出比你想的还要大的代价。
把它们全都放进去。近的,远的,重要的,不重要的,麻烦的,简单的,你要把它们一视同仁地收纳进篮子里,为它们稍加整理即明确“完成”的标准,告诉自己忙忙碌碌的大脑:OK我全都记下了,全都在我掌握之中,它们都会被完成,我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不必担心。
你的大脑真的很像一个老妈子,如果你不这样做它就会一直不分场合地在你耳边絮絮叨叨那些不合时宜的事。
凡是能在2分钟内完成的工作,马上就去做。
这个就不需要解释了吧。不要因为事情不急迫不重要就拖延处理,既然它占据了你的思绪影响了你的生活,就应该得到处理,而你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意外情况,你不想把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拖到情况恶化才去付出更多时间收拾烂摊子吧?
马上就去做。你工作篮里同一时间要处理的工作件数越少越清晰越好。
The Zone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对"the Zone"这个概念的描述。Zone可以被运动员用来指称一种准备就绪的状态,in the Zone的状态下,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丝毫不受外界干扰,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水准。一个棒球运动员的眼中只有以特定的速度和旋转方式飞来的球,他听不到场外观众的嘈杂和欢呼声,感觉不到烈日的热度,他的全部身心都在为迎接这一颗球做准备。
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中,湖水既不会置若罔闻,也不会激起滔天巨浪,只会根据石子的大小、速度给予相应的反应。武学家所讲的“心如止水”就是这个意思。
当你进入zone的状态,就像坐上了一架秋千,不是你自己用尽力气去推动秋千,而是秋千在重力的作用下推动着你。你所做的,只不过是在适当的时候借力而已。
这是一种美好的状态,也是所有成功人士必备的状态。高效而无压地工作,同时处理好许多复杂的事情,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在用上文中所讲的法则处理好你需要应对的事件之后,你要做的就是一件一件地解决它们,用“Zone”的状态。专注,全身心地投入。
我写每一篇文章都要先用几个小动作帮助自己进入Zone状态,然后在专注的状态下一气呵成。现在就开始吧,你准备什么时候下载这本书,然后开始你的从容生活之旅?
需要本书电子版的请在评论区留言并留下你的邮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