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说是五千年,主要是我们中国人深藏在骨子里的谦虚在作祟,中华的文明可以追溯到生活在距今8000多年的一个女人——华胥。
华胥踏足印有孕提到华胥,大家最先反应过来的可能是华胥踏足印感应生子的传说。华胥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母系氏族末期的部落首领。母系氏族是一个让电影电视剧都不好触碰、表达的尴尬题材,主要表现是氏族之间以母系的血缘关系维系,女子在氏族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当下的“女权主义”不同,与母系氏族中女子的重要地位相对等的是自己的辛勤劳动。
想象一下,在生产能力低下,生产资料不足的上古时代,一个族群的上上下下都为了“活下去”而奋斗。男子主要从事渔猎;女子从事采摘、农业和畜牧。这些和男子完全“看运气吃饭”的狩猎比起来,既稳定又重要,因此女子在族群中有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条件下,年轻的华胥从老族长的手中接过权杖,也接过了带领族群走向繁荣的光荣使命。前方是辉煌,还是毁灭?
华胥像创造渔猎和农耕文化,带领部落迁徙
华胥大约和“人王”燧人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燧人最大的功绩是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这是和此时“渔猎社会”的大背景分不开的。人民以狩猎为生,饿了就寻找食物,由于食物不易保存,饱了就只能把食物丢掉。为了更好地获得食物,华胥发明了渔网(几千年后,一个畸形的朝代利用这件谋生的工具炮制除了“凌迟”的酷刑)。
现在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极其不合理、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部落乃至整个族群都需要一种新的谋生方式。上天是眷顾人族的,这次他们没有等太久。在氏族中发挥了顶梁柱作用的女人们再一次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他们根据种植农作物的经验,开启了农耕时代。几百年后,华胥的重孙辈神农氏将农耕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峰。
华胥带着部落在如今陕西蓝田的地方发展,人口慢慢增长起来,于是急需寻找新的食物发源地。于是部落内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者向东发展,华胥则带着部落之民向西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部落有所分化,逐渐形成新的部落。
华胥迁徙图制定嫁娶之礼
华胥对华夏文明的另一个贡献是制定了不得乱婚、群婚的婚姻制度,确定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和嫁娶之礼。
母系氏族初期、中期是没有所谓的伦纪纲常的。一群女子,都是一群男子的妻,孩子跟随母亲的姓氏。人民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是一种“无夫无父”的状态。这种情况在史记中也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读起来特别有意思,是历史给我们的一点小福利。
太史公写一个朝代的兴衰,必从姓氏的起源写起。于是在《史记》中,尤其是在《本纪》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描写:一只黑鸟(玄鸟)从天空飞过,留下了一颗蛋,一个女子捡起来吃掉了,珠胎暗结,生下了殷商的祖先;又一只黑鸟从天空飞过,留下了一颗蛋,一个女子捡起来吃了,珠胎暗结,生下了大秦的祖先。其实哪有那么多黑鸟啊,又哪有那么多祥瑞啊!只不过是一些后人美化自己出生的小手段而已。凡是祥瑞,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遮羞,二是为达到某种政治利益。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伏羲的出生。伏羲在中国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出生自然也不同反响。相传,华胥在雷泽湖畔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足印,就信步走了进去。随即有了身孕,怀胎十二年后,在成纪生下了伏羲。这就是华胥感应受孕的传说。说实话,这个传说很是纠结,没啥实质性内容,但是要这么下结论的话也不合适,仔细琢磨琢磨,信息量还很大。据说有想象力丰富的人把这个锅扔给了雷神。跟这个一比,西方还没出生就被追杀的神子就显得有些弱了。太史公写《史记》的时候,估计也很是纠结,所以干脆舍弃,从《五帝·本纪》开始。
说华胥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母”还有一个原因。华胥,除了伏羲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女儿,叫做女娲。伏羲与女娲生子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接下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炎黄冲突、合并,中华民族也称炎黄子孙。
所以,我可能读了假历史,这分明是一本大大的华胥家谱。
华胥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