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南国·桃夭》
读《桃夭》应该在三月,在桃花盛开的季节,一株桃树下,席地而坐,轻风吹过,落英如雨。任飘落的花瓣附在发间,落在胸前,在每一瓣花里感受那词间蕴藏的天籁之音。
三月,桃花一簇簇一束束,浓得炫目,艳得热烈,让人无所适从。想起秦淮河边艳冠群芳的董小宛,在她灼灼其华时嫁给冒公子,是否有人为她唱过这首赞歌。
第一次读到董小宛和冒辟疆的故事,我还不谙世事,不解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竟主动向男子示好,俯首贴耳,甘愿为妾,为的是哪般?
19岁的小宛已跻身秦淮八艳,孤芳自赏的她没有故施恩惠,处处留情。直到遇见冒辟疆,才义无反顾把一腔爱情付于这个江南才子。
婚后的小宛,贤良淑德,一洗铅华,放下诗书,放下才情,放下那一身傲气,一心只想着宜家宜室。
也许是小宛的品行更胜那桃之夭夭的容颜,也许是爱到死心塌地时心甘情愿的低微打动了冒门上下,她以谦恭忍让、毕恭毕敬的姿态和精湛的厨艺换来了冒家的认可。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小宛悉心照顾着冒家人的饮食起居,与辟疆也是琴瑟和鸣,志趣相投。在风清月朗的夏夜,清瘦的小宛融于花丛月影,那月下摇曳生姿的女子使辟疆陶醉;在香气氤氲的室内,二人品茶论道,鉴赏金石,小宛总是别有见地,辟疆大为赞赏。这段日子是小宛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世事难料,美好总是短如春梦,灼灼桃花亦敌不过凄风苦雨,难逃花褪残红的宿命。命里注定这个几乎完美的女子要几经波折,清军入关,搅了一世安宁,也扰了他们的诗情画意。
江河破碎,战乱来临,冒家举家逃亡。逃亡路上,冒辟疆一手扶着老母,一手拖着夫人,至于小宛,“一人颠连趋蹶,仆行里许,始乃得昨所雇舆辆。”没有人知道,这个瘦弱的女子,颠沛流离时没有夫君相扶,是否也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逃亡之苦,让冒辟疆连连患病,小宛只卷一破席,横陈病榻旁,辛苦侍疾、不眠不休。是小宛的无微不至,让辟疆大难不死,躲过那兵荒马乱的年月。
十里桃林,桃花灼灼之时,亦写下了生命的凋零。风一更、雨一更,摇落花瓣成雨,转眼变天涯,只留下一个未了的情结。小宛艳如桃花,却无蕡无实、其叶未蓁,被命运轻薄。历经逃亡,又精心伺疾病人,耗尽了一生精力。冒辟疆痊愈时,小宛已是“星靥如蜡,弱骨如柴”。积劳成疾的她,无一子嗣,在冒辟疆痛彻心扉的哀哭声中香销玉殒。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小宛死后,冒辟疆才发现原来小宛是他永恒的温暖。这温暖,在他的余生愈品愈浓,以至于留下“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的叹息。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风十里,桃花依旧,辟疆回眸处,再无许下三生三世的小宛。这个“入清以后骨头最硬的”男子,一个满腹才情的浪漫男子,把那曾经的美好,曾经的满屋浪漫,把那患难与共的真情,化作字字血泪,写下一部情真意切的《影梅庵忆语》,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被后人吟唱。
坊间也有流传,顺治皇帝独宠的董鄂妃既是董小宛。我知道,那是世人不忍这个敢爱敢恨的女子落得如此结局,而为她编织的美丽谎言,让她在虚无中享尽人间繁华富贵,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再读小宛,我已懂得爱的真谛。我知道,爱不需要理由,唯有真爱,无怨无悔。如果有来生,愿相爱的人化为永恒,没有生离死别的悲恸,没有鱼与飞鸟的距离……
桃花灼灼为君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