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条新闻,说南昌一名大四的学生,毕业那天,带着全家七口人在学校拍毕业照,跟家里人共同分享毕业的喜悦。
从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家人欢快的模样,包括两位年老的爷爷奶奶,也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
在记者采访该学生的时候,他说:“老一辈的爷爷奶奶都没有读过大学,所以就想着利用毕业这个机会,带他们来大学感受一下,也算是一次特别的纪念。”
看完视频后,留言区里众人纷纷给该小伙点赞,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
从前是他们带我们了解世界,如今我们带他们看未来。
02
其实,看完这则温暖的视频后,除了被该男生的行为所感动以外,更多的是使我想到,除了这种特殊的毕业纪念日里,我们能够想到父母长辈,在平时的大学生活中,又是否会记得他们呢?
不说其他人吧,就说我们大学宿舍的六个人,打电话回家最勤快的,就属我跟另一位叫小胡的男生了。
我可能是因为离家比较远吧,家里人不放心,隔三差五就会打电话过来询问,一开始我还嫌烦,但后来也就渐渐习惯了。
每次中午吃饭的时候,都得跟我爸唠唠家常,虽然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话,类似“吃饭没有呀?”“上课怎么样呢?”,但是依然不会觉得无聊。
最重要的不是电话的内容,而是打电话的那份心意。
为此,我们宿舍两三个几乎不跟家里联系的人,经常调抗我长那么大了,依然像个小孩一样,念家。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语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还击,说:“不是念家啊,只是想多关心关心父母呀。”
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碍于上大学读书,只能离开父母。这个时候,经常跟他们打电话视频,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大学里的情况,也算是一种弥补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最好的方式。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若不能陪伴,那就经常关心。

03
和我经常跟家里人打电话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睡在我对面床铺的室友阿民。
他几乎对爸妈这个词没有任何的概念,每次他妈打电话过来的时候,他都一副生气样,对着电话不奈烦地回答几句,便匆匆挂断。
很少见他打电话给父母,唯一主动打给他们的,要么是学校有什么事必须爸妈帮忙完成,要么是银行卡里没钱了,打电话讨生活费。
我一直很不懂,阿民对于爸妈的态度为什么会如此不好,以至于有时候看到家里人打来的电话,都直接按成静音。
后来在某一次寝室卧谈会里,听阿民讲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才知道,原来从小到大,他爸妈都在外面打工,他是跟着舅舅一家人长大的。
直到在上大学之前,他都没正儿八经地跟爸妈待在一起生活过。或许正因为如此吧,他跟爸妈之间没有太多的感情。
“其实我也想向你们一样,天天跟家里人打电话唠家常,但是就是无法做到呀。”
当阿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所有人都躺在床上,各自对着天花板,整间寝室异常寂静,连呼吸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我们没说话,是因为我们不懂他曾经经历过的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那次卧谈会以后,阿民好像释怀了许多,逐渐地对于爸妈的电话,不再那么排斥了,说话的语气也变得温柔了许多。
04
记得在大二那会,我们辅导员给专业83名同学,安排了一场特殊的班会。
那场班会的主持人,是大我们一届的学长小许,因为他经常在外面给大学生做演讲,所以我们都称呼他为小许老师。
那天演讲的主题是关于亲情的,小许老师讲了自己的故事,说他来上大学那天,是跟爸爸两人一起来的。
在他爸将所有东西都打点好,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爸说了句:“儿子,上了大学,别忘了经常往家里打电话。”
说完,小许老师爸爸就转身朝走廊的尽头走去,他佝偻的背影,久久地印在小许老师脑海里。
他说自从那天起,他就告诉自己大学一定要非常拼命地读书赚钱,除了这点以外,还要求自己无论如何,每隔两三天就得打电话回家问候爸妈。
在小许老师讲完后,现场的灯光被调暗,背景音乐响起了筷子兄弟的那首《父亲》,所有人的脸上都浮现出沉默的面孔。
随后,小许老师问了一句,在场的所有同学,有谁天天打电话回家关心父母的,请举手我看一看。
举手的人寥寥无几。
接着,小许老师提议,请三位同学,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家里人的电话,跟爸妈说一句:“爸(妈),这些年你辛苦啦。”
那天的班会现场,许多人都掉下了眼泪,有懊悔,也有感动。
小许老师在会场的最后说了一句话,我到如今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说:“别上了大学,就把爸妈给忘了,没有他们,你哪来的大学上。”
05
我始终认为,父母是我们这辈子最应该感谢的人。
小时候他们牵着我们的手,教我们说话、吃饭,走路。
当我们长大后,他们却逐渐老去。我们远离故乡,到异地拼搏努力,但是走得再远,都别忘了来时的路啊。
再回首时,你会看到,那个叫做家的地方,永远为你亮着一盏灯。
没事的话,就多打电话关心关心父母,他们才是最需要你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