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游散记

作者: 十信草堂 | 来源:发表于2018-09-30 16:03 被阅读31次

        周六在家,信手翻阅书架,得《唐伯虎》一书,重温之余,生起一念,欲访唐寅故居。第二天,正是六一节,妻欲往海上游青少年科技馆,被我以堵车为由否定,改提议去苏州访唐寅故居。吃过早饭出发,半小时的路程就来到了南环下的唐寅园。天气尚好,门口已有游客若干,我们买了三张门票,票价45元一张。进门时,竟然还给我们安排了位美女导游,我心理嘀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难道是要收我们导游费?”事后才知,这个新导游是免费练习的,呵呵。

          进园是一面照壁,上面雕刻了唐寅同时代的几大才子像,当然就是祝枝山他们了。两侧围墙边装点了几个假人,俗不可观。沿路北行,没有发现显眼的景致,只记得导游叫我们认识了一个“财”字,据说还申请了专利,一路上她还考了一下我们对唐寅事迹的了解,我随口讲了几点,呵呵,因为昨天才温习,不免有点专业,唬得小导游颇为紧张。在介绍屏风桃花庵诗时,小导游还“忒”认真地朗诵了一遍,因为紧张缘故,朗诵完后稍一后退,脚不小心碰了屏风柱,一个趔趄,差点摔了一交,颇为狼狈(毕竟是新手上路啊,呵呵)。转过屏风,里面是个小卖部,我挑了一册唐寅的落花诗帖,儿子选了把扇子。小导游见我们买东西买得认真,就建议我们先去参观个免费的书法表演。有免费表演看当然不错,正好让我儿子学习学习。于是,我们尾随导游转过门,来到一间书房,据说是按照当年唐寅书房布设,天才知道!书房里面有个中年男子,大概比我大不了几岁,四面挂着他的字画,那男子面前是个大书桌,铺一张毛毡,桌上是笔墨纸砚。小导游给我们介绍说,这位老师书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的,只要报一下姓名,老师可以当场为你写首藏头诗,价钱是10元。我就报了一下儿子的名字,反正才10元,开心开心而已。那人略一思索,在一张A4纸上用铅笔写了四句“倪瓒高风世泽长,景仰前贤品自芳;轩昂气宇鹏奋举,勤勉为学作栋梁”。呵呵,这个好话说的。倪瓒字元镇,别号净名居士,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该“同志”乃元末一代高士,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经我一解释,儿子高兴得不得了:“这是我伟大的祖先啊。”小导游见我儿子喜欢,问是否要老师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出来,被我婉谢了。转身离开时,抬头看见书房高挂的匾,赫然是“禅仙居”三字,莫非真是当年唐寅的书斋号?

          推门往外走,门外熙熙攘攘的游客开始聚集来了。小导游告知我们游玩已结束,就一溜烟地走了。我正郁闷时,看见书房前面原来是个墓园,看来导游怕不吉利,所以避讳领至这个唐寅园的终点站,也是真正的核心部分——唐伯虎的墓!我们来到墓前,只见坟头芳草凄凄,古碑设亭。寂然无声。墓前有个香炉,零星的插了些在燃的香,边上有个破旧的募捐箱,边上搁有一把香,我在募捐箱里意思了一下,顺手抽了三支,也叫我儿子抽了三支,因为没有火,就光拈三支正对那个坟头拜了三拜,儿子也依样拜了三下。老婆是虔诚的布尔什维克,自然只是旁观,但也没有制止。人生如梦,一晃几百年,想当年那个自称风流第一才子,中年学佛以佛学安身立命,独自孤老如同老僧生活的唐伯虎,现在在世人眼里只成了个“风流快活,我爱秋香”的喜剧角色了。岂不悲哉?亦惟有一笑而已。

          出园时,时钟才指向十点多,于是我建议索性继续往桃花坞,去寻访那个传说中的“ 桃花坞别墅”。驱车一路导航,很快来到了一个叫桃花坞的公交站台,转了几圈也没有发现唐寅故居,无奈之下我买了张地图,经过一番搜索,才发现原来就在公交站台对面的小弄堂深处。于是,下车,进弄堂,一路前行,可越走越慌,弄堂里正在搞雨污分流施工,好歹有个好心的老汉看见我们拿个地图,断定我们是去找唐寅故居的,手往东面一指:“还在前面”。呵呵,想来也是个好古的老先生!等到达了目的地,我是大失所望,四面高墙围着,也没有所谓的唐寅故居的门匾,只有一个边门上挂着个“准提庵”的牌子。房子边上的路还在施工,大门紧闭,看来尚未修缮好。桃花是看不到了,当年唐先生与第二个老婆闹离婚之后(若是现在的女子大部分也要跟他闹离婚的,小公务员不做,无业在家,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吟几句破诗、写写画画,天天喝西北风,这个日子怎么过啊?毕竟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唐先生第二个老婆做出了明智的选择—“离婚”。之后,唐先生的最后一个老婆,倒贴了不少私房钱过来,帮唐老头生了一个女儿,熬不到10年最后也因过穷日子受罪,一命呜呼了,唐老头孤单一人抚养并嫁掉了独生女儿,最后独自老死),移居此处,构筑三两草棚,与文朋诗友,寄情书画,放浪于天地之间,虽然生活拮据,倒也是自由自在。我怅惘之余,发现回出去的弄堂墙壁之上,挂了几块雕有唐寅诗句的砖雕,看来政府相关部门还是很重视这个百多年前的落魄书生,也许再过一阵重访此地,就可以一睹院内风光了。

          离开未参观到的唐寅故居,天变得时阴时雨起来。而山塘街近在咫尺,古街上的美食诱惑了我们,何况正是饥肠辘辘之时呢。于是,我们准备去山塘街找吃的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一游散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vw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