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一个听起来很亲切的名字,来自那个特殊年代的特定的称呼。
赤脚的意思是虽说称呼上是医生,但也得下田干活,干活就得赤脚,故名“赤脚医生”。
因为叫习惯了,以至于好多年后乡村还是把这个称呼沿用着。直到“诊所”这两个字开始普及开来的时候,人们的嘴里才似乎忘却了“赤脚”这两个字。
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即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也就是说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限制,没有更高技术的医务人员来到乡村,就地选拔出来的经过培训后具有普通医疗水平的农民医生。
我们村的赤脚医生有两位,一个是小塥的王医生,距我家不远,是个女医生,擅长接生,也有人主动上门去她家看些小病。我比较熟悉,很和蔼的一张脸,长得也很端庄。
另一个是大河埂上的赵医生,是个兽医,据说偶尔也能给人打个针输个液什么的,只是耳闻,不知其详。
曾经见过王医生背着个印有红十字的药箱,神色匆匆的从我们屋基墩的门前走过。那是谁家的孩子头天生病发烧了,家人已经来找过一次医生,这次是去复诊,看看烧退了没有。
赤脚医生一般看的都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严重一点的她直接会告诉你上镇医院去。因为赤脚医生的药箱里一共就那么几样药品,几支针筒,一些医用纱布而已。
遇上给人家的孩子接生,不管是多晚,她都会跟随去找她的产妇家属一块儿过去。经济不宽裕的年代,貌似没有现在的在医院待产一说,也没有因为爱美而选择的剖腹产,正常生产的孩子需要时间的等候,王医生就静静地守候在那里,没有任何怨言。
我们村的王医生在我的眼里是一个很好的医生,一个值得尊敬的医生。
后来隔壁村的许医生,当然也是个赤脚医生,不知从哪里学到了更高的技术,还是自学成才的。在家里开起了私人诊所,并且名气是越来越大。
方圆几里都有去他家找他看病的,他看的病人就不单是小孩了,如果病人不方便行走,家属去找,他也会随你而去,声誉确实不错。
后来因为觉得家里的地方在河埂上,交通不便,索性租下了他们村里坐落在县道边的,废弃的排灌站的两间房子,作为诊室和输液等候区,挂起了诊室的招牌,这是90年代后的事情了。
后来连镇上都有人来找他看病,也是邪了门儿了。名声出去了,镇医院打算要他,他没答应,说不自由,没这儿舒服。
许医生后来不行医了,改行去做销售了,再就没听说过他的事情了。
过了些年,一些医校毕业的中专生回家开起了诊所,再后来就不允许私人开设诊所了,可以合并到村部,归村里统一管理。
现在的村诊所医生都是大专毕业的,都是坐诊,再也不用赤脚了。
脑子里的记忆不多,先写到这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