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到以后就不想要了呢

作者: 院长X大叔 | 来源:发表于2017-09-30 16:52 被阅读1468次

    01  这是一个超好的问题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为什么得到以后就不想要了呢”?

    能问这样问题的你,有可能是以下情况之一:

    1、你可能遭受了抛弃。你正在愤愤不平,这种心境下,你要的可能不是一个解释,而是一个能与你同仇敌忾的盟友,一起控诉这个始乱终弃的男人(或者女人)。若是这种情况,大可以找闺蜜,大叔不是个情感型的陪伴者,而心理咨询的受训让我明白,情绪的处理应该放在优先的位置,我习惯性的理智对话没有发挥的余地。

    (我不想假设你是想抛弃别人这种情况,我相信你不是这样的人)。

    2、你可能实现了一个小目标但仍然不开心。这种不开心跟你的预期不一样,有时候甚至反差极大,让你不得不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值得,你还可能会变得迷茫起来。若是这种情况,大叔又会祭出王尔德的经典断言:人生两大悲剧,求之不得和得偿所愿。然后,大叔会鼓励你,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同时加以提醒,结局可能还是一样的。幸福是由幸福基线决定的,基线不变,幸福感不变。

    3、你终于注意到这个事实并由衷想要答案。恭喜你,这种追问将给你打开一扇门。这意味着,你开始质疑追求肤浅的成功,开始思考某些人生底层的问题。通过这扇门,你将看清部分真相,并不再由着别人告诉你该怎么做。很可能,你将开启一次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02  这么神奇吗

    生活由行动创造,行动受目的驱动,目的源自思考,思考,总是始于一个简单的发问。

    如同牛顿问:苹果为何往下落?

    如同你问:为什么得到以后就不想要了呢?

    心理学上,我们喜欢说,答案往往已经藏身于问题之中。让我们审视问题,揭开面纱,一睹它的芳容,也许很丑陋,但又怎样,毕竟那就是真相。

    说“不想要了”,说明你之前一直想要,希望得到某样东西。从根本上说,我们追求某样东西,只有一个原因,这个东西能带给我们某种满足的感觉就是说,你这样认为:当你获得这件东西之前,感觉内心缺失了什么,而只有得到了这个东西,这种缺失感才会得到满足。这就是你内心深处,真正隐藏的逻辑

    基于这个逻辑,你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目标:得到它。为了得到它,你可能付出时间,金钱,精力,思念,痛苦,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你的下注。越想得到它,你的下注越多,下注越多,越想得到它。在这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中,你甚至会忘记,自己一开始为什么想要得到它。

    终于,你得到了它。那一瞬间的感觉是幸福的,就像口干舌燥的时候,一大口冰可乐冲进喉舌,气泡滋滋跳动,沁人心脾。然而很快,你会打个饱嗝,陷入空虚……

    原来,也没有什么改变呀。

    内心的空洞才刚刚被填满,却又空了。这个洞,似乎是没有底的。还是说,它会一直长大?

    那么,再放一个进去试试吧……

    03  同样的内容填不满

    麦兜:好想吃鱼丸,我最爱吃鱼丸了。妈妈:给你吃一个。

    麦兜:昨天吃了一个,今天我想吃两个。妈妈:好,吃两个。

    麦兜:今天感觉要吃三个才能像昨天一样开心。妈妈:好,吃三个。

    妈妈:今天要吃几个鱼丸?麦兜:我讨厌吃鱼丸,想吃棉花糖。

    经济学上,有一个规律叫做“边际效应递减”。说的是,消费下一个单位的商品,带来的“满足感”是越来越小的。反过来说就是,想获得相同量的“满足”,需要的“鱼丸”会越来越多。

    在心理上,何尝不是?

    初恋上一个人时,一个眼神就让你辗转反侧,一次偶然的碰撞都舍不得洗手,之后呢?不满,争吵,分手,哪一对离异的恋人不曾许诺生死相依?所以纳兰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

    你错了,错在始终使用相同的内容来填补空洞。就像食物,为了追求极致的满足,人们从五谷杂粮,吃到山珍海味,吃到舌尖上的某某国,吃到活幼鼠,吃到油炸蟑螂。更多,更美味,无法更美味之后,只好更新奇。

    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说,需求是分层次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会走向高层次的需求

    满足的量是多少,大师没有量化,也无法量化。众生痴迷,在生存和性所代表的第一层次、资源和财富所代表的第二层次,以及爱情代表的第三层次不停的追求着,贪婪地索求更多、更好、更新奇。

    聪明人长到一定年纪,就知道低三层的满足够了,早已经足够了。有人说知足常乐。其实,在向上探求的道路上知足,便是死亡。在低三层上的知足,才能常乐。

    这样说来,只要走上需求层次理论上面的两层,就能填补空洞了?获得自尊,完成自我实现就能停止这个不满足了吧?

    未必。

    04  空洞的起源

    忘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谈如何填补空洞,好让自己得到终极满足。对于内心为何会有这样一个洞,一直避而不谈。

    有过一些解释,只说我比较信服的那个。

    法国精神分析有一个代表人物,叫做拉康,他的理论以诡异的数学表达方式及隐喻化的语言著称,常让人对他的理论敬而远之。但在这件事上,他解释的很清楚。

    他认为,人在未出生时,处于一种与母亲连接的“圆融”状态,世界是一体。一出生,这个联结便切断了,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潜意识层面的切断,所以,人出生便带有创伤,仿佛“缺失”了某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在心理上即表现为“空洞”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求“回到母体”——填补内心的这个空洞。而你在外界寻求的一切,都是一种“误认”。误以为,你追求的那个东西,能够完成补洞的使命。

    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再也回不去母体了。你带着希望去追求,但当你得到了那个东西的时候,就会知道,它根本毫无作用。于是,你将继续在世间寻找“替代品”,而所有的替代品,不过都是你的一厢情愿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就是为什么得到以后就不想要了的根本原因。

    你会问,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有的,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又将为你开启另一扇门……

    愿你找到真相之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aashero峥峥:《苏菲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大概是“你提出的问题,代表了你的思考方式”,一个问题就好比一条路,在走上这条路之前你好奇它通往哪里,可是你得走下去才能解开你的好奇,不是吗?所以我非常喜欢你说的“答案就藏在问题本身”👏
      • 883a6037e7c0:有远见,也很现实,所以说先懂得珍惜才配拥有!
      • 0d99e163c056:有深度,简单点来说一种渴望,源于内心的有意识无意识的接近,得到的不知道珍惜,才会有失去了才会遗憾的结果,源于不满足,更多的是动物的天性,对一切都想去探知,
        0d99e163c056: @院长X大叔 嗯哼😏😏😏
        院长X大叔:求知是人不可遏制的本能
      • small_rain1993:书非借不能读也……
        small_rain1993:@院长X大叔 想要的理由发生了变化吧。爱情到亲情。
        院长X大叔:那····老婆呢···??
      • cf9a35accd0d:院长大大,看到你写了这篇文章,瞬间觉得好开心
        cf9a35accd0d: @院长X大叔 向你学习
        院长X大叔:大家开心,大叔有动力
      • 落日冰河:推首扩散,多讨论,这个问题有意思。
        院长X大叔:哇,感谢:pray:

      本文标题:为什么得到以后就不想要了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yg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