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于1983年在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现在的学生的教育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优厚的经济条件,完善的教学设施,整齐的教师队伍配备……
但是,这些都不足以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精神自立自强的孩子。
有家长会说,就是因为现在环境太好了,再加上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也使得孩子娇生惯养。
然后就是一顿忆苦思甜,说起自己好汉当年,滔滔不绝。
此处省一千个字。
但是,总不能让这些孩子的生长环境退回到20几年前吧。
也不想想当年的自己怎么就那么拼命,为了什么?
比如,当时你父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使你心里一直有着向上的动力,有着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呢?
可能有如下场景:
一、看到父母的艰辛,于心不忍,希望他们能轻松点,就自己多干点活。
二、自己不想走父母的这条老路,像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三、不想被人看不起,内心有一股气,不管是遇到逆境还是顺境,靠着心中这一口气不断努力奋斗。
对上一代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让他们才有今天的自己。
那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借鉴上一代的做法嘛。
上一代的什么做法?
一共两步:
1、身教。
2、与子女心灵相通。
此外,对现在的这些学生来说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
精神的孱弱更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硬伤。
在我国现行的情况下,教育基本等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严重不足,限制了孩子精神的独立和个性的养成。
这些学生就像一个个小树苗,要想这些苗子长成参天大树,除了外部的护理,更重要的是它自己要努力在黑暗的土壤中,往下扎根,去寻找水和养料。
而这个独立性努力的过程就是成长。
成长的过程中练就了精神和心灵的强大。
……
至于后续的事,学生自己都可以处理了。
鉴于邓小平爷爷的教育题词,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教育要围绕学生的个性,心灵和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和自强,使他们能够有能力,有意愿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end/
笔胜于剑
传播一个思想,待它深入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