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史札记与经典解读想法读书
《庄子》心解(大宗师)中篇

《庄子》心解(大宗师)中篇

作者: 沉醉的文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16:34 被阅读194次

古时候的得“道”之人,他们的神情既庄重又不矜持,好像不足又显得无法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胸怀宽阔而不浮华,神情开朗而不露喜色,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的令人亲近,所有人都乐于与他交往,他的气度像世界一样博大,眼界高远到没有限制,他既能容下世间万物,又好像喜欢自我封闭,老是心不在焉又好象忘记了要说的话。

乘物游心:神情庄重自然,说明他心无挂碍,而故作矜持则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不足,是因为他从不追求功名利禄,在世俗社会中,这样的人一定会被定性为失败者,“无法承受”是因为他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他不需要从外物中获得快乐。这种人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他不但特立独行,而且还不固执己见,因为他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他的容颜永远保持和悦,因为他没有喜好和欲望,所以,也就没有高兴和愤怒的表情,这就是所有人都愿意与他交往的原因。而且他与人交往时,不但没有任何目的,而且从不想从别人身上索取任何东西,而是顺应每一个人的天性,所以所有的人最终都归附于他。他的行为总是合乎于“道”,所以他才能目光远大,胸怀天下,他的思想深隧玄妙却能抵制任何欲望,因为他心中没有欲望,故而总是心不在焉,还因为他从不教他人分辨是非善恶,故而总是忘记说话。

泉水干涸了,剩下两条鱼困在陆地上,只见它们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获取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对方的身体,与其这样还不如忘记过去的江湖生活。与其称赞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然后融化混同于“道”。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既然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那么也就应该坦然面对死亡。

乘物游心:庄子通过这则相濡以沫的小故事来表达他对生死的看法,鱼认为江湖生活与陆地生活是有区别的,所以它才会喜欢江湖而厌恶陆地,因此,它们才相互吹气,以期延续自己的生命,庄子认为,鱼与其在挣扎中死去,不如坦然面对死亡,他认为生死都是自然而然事,既然你喜欢生就不应该厌恶死。万物来源于自然,死亡只是回归于自然而己。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庄子是借这则故事来讽刺儒墨两家,他把儒家和墨家比作那两条鱼,相互吹气指的是他们在争论不休,只有他推行的大“道”才是解救天下的江湖之水,但是,在庄子生活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在争名夺利,没有人会认可他的大“道”,因此,大“道”已经废驰,也可引申为江湖已经干涸。

道,它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无为无形的,可以心领神会而不可言传口授,可以感悟而不可以认识,自己为本,自己为根。没有天地以前,它已经存在了,它把鬼帝变成了神灵,它生养了天地,它在太极之上不算高,在六极之下不算低,生于天地之前不算久,长于上古之前不算老。

乘物游心:“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它又无色无味,无形无状,它看不见,摸不到,它不属于形器世界,因而它不可道,不可名。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可能人为地界定它的范围,因而“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天地万物都源自于“道”,并且在“道”的作用下,它们获“德”了各自的生命和形态,所以,“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天地失“道”后,就会四时不正,人失“道”后就会争名夺利,国家失“道”后,就会获“德”一种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战乱频扔的社会景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心解(大宗师)中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dc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