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感悟读书哲思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作者: 倚门望月 | 来源:发表于2020-12-13 17:18 被阅读0次

           昨天拉K去省图,回来时天已经黑了。临睡前把借来的八本书拿出来放好,顺便补补当天的阅读功课。八点半开始,一动不动地坐到了接近12点。三个多小时的全神贯注如饥似渴,让我回想起研究生阶段在图书馆一泡一下午一整天的时光。那是春光明媚的四月,我完成了毕业论文的书写,也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利用在校的最后时光肆无忌惮地读着自己感兴趣的书。那短短的一两个月,比前面的两三年更能让我感到阅读的快乐,我曾花一个白天就把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读完了,在三天内读完了村上春树的《1Q84》。

           时隔四年多,我再一次体会到了这种迫不及待的酣畅,不出四个小时,我就把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完了。这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教材,而是用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把一些高深的心理学术语贯穿其中。因为有情境,读者也很容易理解。这是我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故事的魔力,第一次深刻地知道了潜意识的所指。

           由于遗传和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对生活的解释模式,那就是真我,它常常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压抑,我们不得不以另一种方式来呈现自我。而且因为这个自我比较明显,我们也往往以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殊不知真我才是。“我是谁”是每个试图找到真我的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是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我是一个孩子的妈妈,我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这些都不足以用来表达真我。

           大家不妨先来了解一个词:胜肽。比如说一个女生早年受到爸爸妈妈的抛弃,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她在学校里跟老师和同学汇报了自己悲惨的身世,众人出于同情对她犯的很多过错表示了包容,她考试成绩很差时老师考虑到她没有爸爸妈妈照顾而没有批评她。久而久之,“被伤害者”成为了她对自我的定义。像上瘾一样,她的潜意识会在生活中把她引向证明“我是被伤害者”的地步,如丈夫和小三跑了。这个看似与她无关的事件其实跟她潜意识里的牵引是有关系的——她在创造条件向世人宣告和强化“我是受害者”的身份。要认识到真我,人首先要寻找到自己的胜肽是什么。

           因为这个可怕的胜肽,我们的情绪常常也很容易失控。情绪的爆发也有潜意识的作用,即我们试图通过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否定不满意的自己。如果想要跟它和解并且赶走它,就不能用蛮力掩饰它,最好的方式就是承认并接纳它。书中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从小遭遇父亲家暴的女孩长大后又找了一个家暴的丈夫,因为她的潜意识里已经认可了这个方式并寻找类似的方式。经过高人的指点,读书不多的她每天写下并朗读这样一段话:我看见自己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看见即治愈”的典型案例。允许负面情绪的存在,全面地接纳它,这位女士最后变得无比自信从容。

           中医里很早就讲到了身体与情绪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愤怒伤胃,多思伤脾。现代人很容易忽略的就是与自己的身体沟通。书中介绍了一种腹式呼吸法:像孩子一样在呼吸时关注腹部的起伏,使胸腔内的许多器官得到按摩,肺部的一些废气得以排出来。人的心脏像开关一样是有使用的次数的。心态越平和,每分钟内跳动的次数越少,最终寿命也会更长久一点。身体是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加强运动等方式来实现与身体的对话。

           与真我相对应的是小我(ego),它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自我。这个小我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骄傲,在很多场合吹嘘自己有多牛,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只要胜过他人就很开心。但这是真实的自我吗?这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吗?显然不会。夜深人静之时,心里还是会有无限的悲伤。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把自己迷失了。

            如同所有的宗教、哲学、艺术一样,心理学最大的功能就是把人引向内在的自我。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只有我们的内心会告诉我们最真实的答案。或静坐冥想,或健走回归,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回归自我,告诉自己:亲爱的,外面没有人;我们的本质就是爱、喜悦与和平。

                                                                                                   2020年12月13日星期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dp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