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的娱乐方式因受到各种主客观环境的限制与束缚,能使城乡皆知、雅俗共赏的就是传奇戏剧,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乞丐贱民,他们最喜爱最能享受声色娱乐的就是看戏听曲。然而在主观上,由于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以及泾渭分明的两性差别待遇,男女俳优演员在很多场合不能厮混,也不能同台演戏,甚至连男女观众也要分开隔离。至于剧情与主题内容,依然要受到当时伦理道德的规范。比如说,有关同性恋、乱伦的饮食男女,以及伤风败俗之类的题材剧本都不容易存在。在客观环境方面,当时舞台的设备、照明、服装、布景、音响效果(砌头和行头)等,当然还是很原始,很欠缺的状态,因为电灯还没发明,晚间演戏就成了问题,同时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便捷工具,戏班要从茶楼酒馆转到乡村庙台,也不是简单的事,更不用说从江南道江北的城市了。
由于这种困难的时空背景,明代人娱乐的方式主要是靠固定的戏班和职业性的梨园俳优来奉承,明朝文人陆荣在《菽园杂记》写到:“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水嘉,皆有习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在这些戏文子弟背后,懂演技、能唱歌、会跳舞、靠耍武术谋生的女人,更是无法统计,不过虽然明代的良民“不耻为之”,尽管她们已经被编入“乐户”,被贴上贱民的标签,可是如果没有这些优伶艺人的话,明代的人又如何能或者声色娱乐的享受呢?
其实带头提倡戏曲的正是明朝的统治者。明朝皇帝,特别是他们内宫中众多的嫔妃、宫女以及太监,平常最喜爱的娱乐就是看戏。史料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大戏迷,他最喜欢看元代戏曲家高明写的《琵琶记》(讲述蔡邕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朱棣在北平当燕王时,凡是遇到生日、佳节、庆典,照例会请戏班到王府演戏。朱见深当皇帝(明宪宗)时,在内宫训练一队专门演戏的阉人宦官,有一次宪宗皇帝在看戏时故意装着打瞌睡,一会儿突然听到舞台上的演员大声唱到:“皇帝驾到。”宪宗一听,豁然站起身子,正好看到主管西厂的特务头子汪直进场。当时弄的全场观众大笑,让皇帝和太监汪直尴尬不已。
还有,明熹宗朱由校(天启皇帝)特别喜爱岳飞忠武的武戏,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由检(崇祯皇帝)则是喜爱《西厢记》的文戏。史料记载,崇祯五年,正值皇后千秋节,皇帝手谕明末最有名的沈香进宫,在御前献演五六十出的《西厢记》。之后,在崇祯十四年,再召沈香进内廷献演两出《玉簪记》。
朱元璋即位之后就设有“钟鼓司”和“教坊司”,专门负责内廷的娱乐演戏。此外,他还特地送给每个儿子各一千七百多种词曲,并且饬令在京城设立十六楼供官伎乐户居住和演练。好歌、好色的朱元璋甚至还让女乐优伶进入内廷演戏。总之,明朝内宫豢养了很多声音尖嫩、半男半女的阉人宦官,他们可以很容易的抹脸“装旦”,男扮女装,演艳妇、装小丑或瘸子去娱乐他们的主人。
在朱元璋众多子孙中,第五子周王朱榡的大儿子朱有燉(自称“老狂生”)和十七子宁王朱权,对于提倡传奇戏剧以及改善南曲、北曲的伴奏,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朱权本人共搜集了六百七十八套元朝到明初之间杂居和散曲。朱有燉成长在开封府,从小就很会书法绘画,长大以后,更是热衷于音乐和戏剧,从1404年到1439年,朱有燉共写出了三十二种杂剧剧本,收集为《城斋杂剧》,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复落娼》、《桃源景》、《香囊怨》和《烟花梦》。
朱有燉写的杂剧剧本,不受元代杂曲千篇一律“四幕一唱”的严格限制;他剧本里所用的散文对话,也比元朝杂曲用的诗词更受一般戏迷的欢迎。他不但常把剧本延伸为五幕的剧情,而且每幕主唱的生(男主角)或旦(女主角)也不限制一人。不仅如此,虽然他的剧情配乐仍然依照北曲中所谓的“弦索官腔”为主轴,可是他开始利用箏和琵琶等乐器来穿插南曲的伴奏。一般来说,北曲中主要的乐器是弦,而南曲则用管,因此,大凡用南曲作伴奏时,乐队会采用笛子和笙,再配上琵琶、三弦、月琴、箫、小鼓以及拍板。
多才多艺的朱有燉死后还遗留有两卷的《乐府》短篇散曲以及一百首的《元宫词》诗抄。他被谙熟戏剧的职业演员尊称为“周宪王”。
明朝时期,戏曲传奇的发展更加趋向大众化和平民化,也更加繁华多样,这离不开明朝统治者对此做出的重大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