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元
No.17/第一章/11
第一章 大清宣统三年,即农历辛亥年,公元1911年,清王朝统治的最后一秋,外蒙古库伦“宣布独立”
第十一节 清廷逊政前夕,为挽回外蒙危局作最后努力
清廷闻外蒙有变,大为震惊,急电将三多革职,听候查办;又电外蒙库伦,由蒙古办事大臣土谢图汗部扎萨克贝子绷楚克车林接掌驻库办事大臣印信,并剀切晓谕哲布尊丹巴等人“毋得轻举妄动,为人(指俄国)所愚”。
12月21日,清廷任命在京的外蒙车臣汗部盟长、扎萨克郡王多尔济帕拉穆和新任科布多办事大臣毕桂芳为“查办库伦事件大臣”,令其二人速赴库伦,“宣布朝廷德意,以示怀柔,藉消反侧”。然而,外蒙库伦来电严拒,不容朝廷派员赴库。
毕桂芳,镶兰旗汉军人,前京师同文馆学生,曾游学俄国,担任清廷驻俄公使馆随员。受命后,毕桂芳寻思对策,结果想出一个他自认为是“釜底抽薪”的办法,这就是请幕后主谋的俄国帮助劝说外蒙取消独立。
时值俄驻华公使廓索维慈已于这年底奉调回国,其职权由世清代办,恰巧毕桂芳与世清素有私交,因此,毕桂芳就借助个人关系先行前往与之接洽。世清了解毕氏来意后故作危言,称此次外蒙独立,势态极为严重,恐难挽回!
毕桂芳心里明白,对方意在先以危言恫吓,以便随后再提出要挟条件。但考虑到,只有求得俄方帮忙,然后再赴外蒙办差方有把握,于是只得硬着头皮,反复与世清接谈,喻之以义理,重之以邦交,直至又动之以私谊,对方这才应允相助,并果然开出条件。世清要求清廷先行允诺由俄国修建张家口至库伦铁路,如此这般,他本人才能力劝外蒙取消独立。这就说,俄方企图以攫取路权作为其帮劝外蒙取消独立的交换条件。
毕桂芳坦言:敝国内政不幸,处此危急之际,故特求友邦相助,(未料)贵使乘人之危,要求条件,殊不为贵国所取!世清辩解道:这并非现在(借机)提议新案,张库铁路一事与贵外务部提议两年,至今仍无正式答复。
毕随后从外务部询得确有其事,于是就将此番与俄方晤谈情形,向时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做了报告,并建议采取缓兵之计先解燃眉之急,与俄方酌商开启谈判,暂且应允俄方有关张库铁路的要求,但要声明,将来工程实施时,须事先商定最公允的合同。合同内容总以我国不失主权为要旨。届时如果合同稍有不公之处,此事就可作为无效。毕桂芳此虑不失为一权宜之计。
袁世凯委以外务部与俄商谈。时国内政局动荡,清廷外务部无人主持,而且众人都不愿在此过渡时期负此重责,最后,俄方所提条件被简单地婉拒了事。
世清对此大为不满,当即对毕桂芳表示“外蒙独立事为贵国内政,敝人未便干涉” ,并威胁道:“惟以私人交谊忠告阁下,此次赴蒙恐有危险,务宜慎重。”
毕桂芳为之一惊,但表面上仍慨然以对:
“鄙人赴蒙,系奉谕旨,未便畏葸。且此去并非兴师问罪,乃轻骑简从,前往接洽,以理喻之,蒙人将奈我何?倘或不讲情理,危及我身,虽刀锯在前、鼎镬在后,所不敢辞,只知为国尽忠而已,他非所计也”。
在请俄方相助遭拒后,毕桂芳又寻求在京蒙古王公相助。因为,在京蒙古王公既受朝廷恩宠,又与外蒙过从甚密,能够从中帮忙疏通对话渠道。于是,毕奏明清廷,拟携其中二人同往库伦,合力开导哲佛等人,并料想此行会有收效。
当时内地与外蒙之间的交通,因外蒙库伦宣布“独立”已被阻断,只有从东北出境,借道俄西伯利亚铁路才能进入蒙界。于是,清廷外务部照会俄驻华公使馆,请发给护照。俄方却以张库铁路之事未如其愿为由,不予给照。几经交涉,仍无进展,直至清廷逊政,中央派员赴蒙终未成行。
1911年12月31日(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清廷接到俄驻华代办世清节略(外交文书),要求与中方协订五款:
一、中国如果在外蒙古建筑铁路,必须先照会俄国,中国政府必须承认俄国人有建筑自库伦至俄国边境的铁路之权。
二、中政府须与库伦蒙古人订约,声明下列数项:(一)不得在外蒙驻兵;(二)不得向外蒙殖民;(三)不得干涉外蒙之内政。
三、中国所有治理蒙古主权俱改隶办事大臣,中俄交涉事宜仍由两国政府协商。
四、俄国饬领事等官协助担保蒙人恪尽对于中国之义务。
五、将来中国在蒙有何项改革,均须先与俄国商酌。
清廷以其无理,且行将逊政,故置之不理。
(未完待续 )
(本文属作者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弱势守土》实体书已绝版,感兴趣的读者可直接简信联系我购买)
文元和他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