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大老远地跑来找梁惠王,想要讲解自己的施政理念。
王说什么呢?“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这话说得挺不客气的。叟是什么呢?就是老人家,叟是对于老人家的普通尊称。虽然是个尊称,但是孟子是个学问家,人家来了,按照传统礼节,我们应该叫先生或者叫夫子。他既不叫先生也不叫夫子,而把他当个老人家来对待。他说:“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而来,也一定是要给我们带来点好处吧。”这个王一张口,就说了孟子最不喜欢的一个词:“利”。
那为什么梁惠王会对孟子这么不客气呢?我们说中国古代有人讲究什么呢?学习你不能送上门,就是你不能送上门去教别人,你得过来找我学习,这才是一个学习的态度。老师送上门说我非得教你,这个确实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怀疑,所以梁惠王态度比较傲慢。
我们听孟子怎么说。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你为什么张口闭口就说利呢?“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要有仁义我觉得就够了。“王曰:‘何以利吾国?’”,作为一个王,上来就问你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好处。“大夫曰:‘何以利吾家?’”这个“家”是大夫的封地,这个大夫就会说那对我的封地有什么好处?“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最低级的贵族层次叫作士。那么这个普通人说“何以利吾身”,对我有什么好处?这句话非常重要,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这个国家从上到下所有的人脑子里想的全是赚钱这件事,国家就危险了。
为什么呢?“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万乘,乘就是一个战车,一个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家。弑其君者,就是杀掉这个君主的,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家,就是我们讲《论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季氏这样的贵族,这里面的“家”就是大夫。
“千乘之家,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你想季氏他们最后是被谁打得到处跑呢?就是阳虎这些人,这种人叫作“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你在这个万乘之国里边有一千辆战车,你在这个千乘的封地里边有一百辆战车,不可谓不多矣,已经足够了。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苟为”是什么呢?就是“如果、要是”,要是后义而先利,也就是你把义字放在后边,把利永远放在第一位的话,就会“不夺不餍”。意思就是你不全拿走,你是不会满足的。我们觉得你分个10%,差不多了吧?不行,因为你心中有着无限的欲望,这个欲望就在于我全部拿回来才算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如果一个人有人心存在,他是不可能把自己的父母扔在一边的;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义,那么他不可能把自己的国君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后的。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就是我觉得王你应该好好讲讲仁义,你为什么张口闭口就讲利呢?
这就是《孟子》宏大的开篇,叫义利之辨。
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段对话。
《孟子》开篇从这儿开始一定是有道理的,就是让大家看看什么叫作帝王师。古往今来能够被称作帝王师的人不多,孔子不是帝王师。你去看孔子跟王说话都是非常谨小慎微,甚至汗出如浆的那种感觉。但是孟子跟王说话,永远是教训的口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