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国学微尘哲思
德治和仁政——《孟子》学习04-05

德治和仁政——《孟子》学习04-05

作者: 背后国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15:49 被阅读93次

    一.四、梁惠王上(04)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安,乐意。梃,木棒。且,尚且。恶,何,怎么。俑,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率兽食人”是指统治者鱼肉百姓依然感觉天经地义,却不自知他们就像是率领着野兽来吃人。世道如此,是因为他们缺乏仁德,不体恤臣民的表现。始作俑者虽然没有将真正的人陪葬,但这种行为根本就是没有把百姓当作他们的子民来看待,严重伤害了百姓的尊严。一个国君如果不实行仁政,怎么能够做百姓的父母官,怎么能够让百姓不被饿死?这种人道主义情怀也只有儒家真正地在呼吁,在呐喊,希望上位者珍惜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孟子一直在论述他亲民的观点,要给百姓足够的重视,本段的重点是讲尊重百姓的生命,在心里树立起爱护每一个子民的观念。

    善待生命在《论语》里也有所体现,如《论语·乡党12》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对待下人的态度,不因为他们地位卑贱而他们。在《论语·子路30》篇中,孔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是说不能白白糟蹋人民的生命。但《论语》的思想是希望人们在有生之年努力追求道德修养,在追求仁、道的过程中可以不惜牺牲生命。而孟子是讲在一个国家,国君和百姓两种对立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国君不爱护和珍惜百姓的生命,不仅国家会分崩离析,百姓将永远身处痛苦的深渊。

    一.五、梁惠王上(05)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译文】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本章梁惠王抱怨他执政期间,常受外邦侵略和羞辱,想一雪前耻,请教孟子该怎么做?孟子在这里提出了仁政的思想,通过正反两方面来说明施行仁政和不施行仁政对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后果差异,得出仁者无敌的观点。

    仁政不仅包括本段表达的养民,还包括前面所说的与民同乐,教民,亲民等,只有仁政才能顺应人心,才能得到人人支持。孔子的“为政以德”,主体是上位者,但途径是德治的影响和教化,达到全民道德品质的共同提高;孟子的仁政思想主体也是上位者,但侧重在上位者的仁德,途径是通过上位者的仁德给予百姓更多的仁爱。“德治”和“仁政”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实际的操作中,孟子的理论的实践性更强一些,效果的显现也明显一些。孔子的理论更理想化,在全民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显得有些可望而不可及。

    让百姓生死都无缺憾——《孟子》学习03

    人生路上学《孟子》目录

    君子远庖厨——《孟子》学习06-0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德治和仁政——《孟子》学习04-0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wb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