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38552/7502c373b2ca81b4.jpg)
边城的小世界,不要理睬她到底真不真,只管在意她究竟美不美,这样就很好。
青山白浪,白塔旁边,突兀地隆起一间小屋,有一暮年的老人,一妙龄的女子,一忠实的黄狗,一古老的渡船,渡河时有人声嘈杂,平日里是犬吠虫鸣。
人畜,船只,草木,都自在地活动在山水间,闭上眼,高山上起伏的是看不见的孤独,溪水里流淌的是听不见的哀愁。
《边城》有三美,景美人美文字美。第一重美,是作者着力构画的湘西美景和乡约民俗。边城诗意古老,朴素宁静,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同的是,一个是桃花灼灼的梦境,似真似幻,一个是静水深流的记忆,清晰明了。
临水的吊脚楼,湿润的青石道,吱呀的老水车,矫健的小木船,蓝白的花衣裳,明净如秋水长天,安稳得岁月静美。也只有这样苍翠欲滴的群山,水天一色的风物,才能孕育出抱素怀朴的民俗。
端午节,大家都和乐融融的去过节,饮雄黄酒,挂五彩绳,焚烧艾草,龙舟竞渡,争抢鸭子……辟邪,祈福,或是娱乐,所有的节目都是为了人的安康和乐。
若是爱上了一个姑娘,便要站在高岗上为她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直唱得她怦然心动,直唱得她死心塌地。是怎样诚心的人创造了这一个办法,又是怎样浪漫的人延续了这一个习俗。
歌美,人也美,长的自然健康,心地淳朴良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翠翠的爷爷,任劳任怨摆渡五十年,分文不取,为人和善热情,与人相处融洽;翠翠的乡亲,或有过了溪千方百计要留下钱的,或有见了面要免费送给爷孙吃食的;翠翠的心上人,初见时,平白无故挨了翠翠一句骂,却不计较,热心地派人送孤身一人的翠翠回家……
连那做桃色生意的,也都是人间自有真情在,此情不关风与月。
人美心善,衍生出了无私的帮助,痛快的喝酒,明亮的追爱,凄美的爱情。天保的善,酿成了祸端,傩送的善,委屈了自己,爷爷的善,助长了误解……全因了这不知如何的善意,天保无奈退出,意外丧了命,爷爷凄苦难言,病重没了命。
没有一个坏人形象,没有一点血腥痕迹,许是清亮的水晕开了斑斓的血,叫人看在眼里,只剩平静的美与温和的痛。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成全了这一份美,成就了这一份痛。
记得早先少年时,课文中学到了先生的《边城》节选,并不很喜欢,觉得平淡乏味,毫无新奇。那时真是个俗气透顶的人,看山是山,看海是海,要的是大开大合的悲喜,是风起云涌的澎湃,是夺人眼球的文字。
读懂已不再少年,也不敢大言不惭地说一个懂字,只是明白了,平淡不是乏味,质朴不是庸常,真情就在字里行间,浮夸不是先生风骨。
也逐渐看出了先生文笔的优美,不是那种招摇过市的明艳,是阳光初升的清凉,是青绿为色的水流,像溪水一样舒缓流淌,像泉水一样清新可人,像井水一样沁人肺腑。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这一句既有诗情画意,又有江湖侠气,读来朗朗上口且潇洒肆意。
《边城》善用白描的手法,无需浓妆艳抹,春风拂面即可,留足了空白的遐想,也给够了写实的笔触,寥寥几笔,不疾不徐地勾画出一个活色生香的湘西小城。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的行文到此为止,故事不知是否就是结局,那只竹雀或许还会重新开始唱歌,人们说着亲切的话题,歌声里的人会如愿在一起。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边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