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职场菜鸟成长记探索培训上班这点事儿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经历很特别?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经历很特别?

作者: 蓝茶2575 | 来源:发表于2018-07-20 10:06 被阅读17次

    保持好奇,继续期待,做自己的首席学习官,这里是易喜聊成长。

    做企业培训常常遇到一些有趣的情况,挑了一件跟大家探讨一下。

    有时我们需要与业务专家沟通培训内容,因为通常解决方案是从业务专家那里来。

    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找业务专家沟通内容的时候,通常要做的是还原场景、提炼行为、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点。你发现到总结规律这一步往往很困难,我经常遇到业务专家对我说:我们这个行业很特殊、地区差异很大、每个人的风格不同……总之结论是,也许在别的公司行,但在我们这儿没有规律。

    这个逻辑可以无限推演下去:

    我们每个人的恋爱观和恋爱经历不同,所以恋爱这件事毫无规律;

    我们每个人的财富观和资产规模不同,所以理财这件事毫无规律;

    即使同一生产线上组装手机,我们每个人对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同,所以生产这件事毫无规律……


    每次都要从头再来?

    我们梳理一下上文的逻辑,他们认为每个个体都是那么的独特,每件事情都是要受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工作、恋爱,还是生产、消费,就都没有什么经验是可复制,没有什么规律可谈。

    这么看来,这个逻辑好像挺有道理的。但过于强调个性化、独特性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每次都要从头再来,永远从原点起跑。

    这个逻辑有个严重的缺陷。他忽略了世界客观存在的传承的需要,比如生物的遗传基因,我们曾经使用并且正在使用的相互转化的核能风能等各种能量。

    在遗传和转化的过程当中,人类的智慧和经验也在传承,个性化、多样性也是它传承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你所谓的独特的人格魅力、操作技巧、领导气质,就是一个超大的经验包里的一个字段,你所谓的独特,历史有之,当今的另一个角落有之,未来也一定有之。


    为什么军事家和创业者喜欢读史?

    与大谈“经验不可复制”的论调相反,有两类人群特别喜爱读史,一类是军事家,一类是创业者。

    有觉得奇怪吗?现在打仗早就不用车马弓箭了,按理来说那段经验已经过时了,我们还去研究那个时候的兵法有什么用呢?

    创业者读史也很奇怪啊,那个时候的管理智慧和作战技巧与现在差别太大了,那个时候管人动不动是可以杀头的,你现在能吗?那他们读史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娱乐吗?

    如果你看的是细枝末节,就算看1万本书,也得不到什么启发,因为得出的结论就一个,过去的经验现在用不了。这样的朋友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小聪明里,即使现在做得成功,稍微有一个变量加入,就难以招架了,因为他过去的成功经验自己也复制不了,他看不到内在的规律,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果你看的是规律,是经验,是教训,那就有收获了,因为历史在不断重演,只是换了个姿势。


    人性多样,能管理吗?

    那么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来看一个案例。你说人心怎么管理?太难了吧,人分三六九等,人心难测,这能有什么规律?

    嘿嘿,还是有办法的,咱们提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机制方面,建立一套赏罚分明的机制,用结果去驱动和激发人心向上的一面,淘汰资质不够好的人。

    第二个角度是人格分类,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常见的有九型人格、团队角色等,你看,虽然人与人之间有很大差别,充满多样性,但却并不是毫无规律可言,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把一些共性进行提炼,归类,再分而制之。星座、血型也是这个原理。


    萃取经验时如何提炼规律?

    做企业培训,有时要找到公司的牛人萃取经验,几次访谈下来,我有一种感触,就是部分企业的绩优员工是不具备独立总结经验的能力的,他们有时陷入到细枝末节,只关注眼前的场景,推崇个性化。

    对他们做萃取经验的时候,不必跟他们掰扯这件事是否具有规律,带着听听看的心态先把大量零散的实践经历记录下来,我们发现规律的时候再去找他们验证。

    当我们把所谓的不可控的事务全部罗列出来,按时间顺序寻找规律,让多一些样本进来,往往能有惊喜的发现,换句话说,规律本来就不在个体中,而在群体中。

    好的,以上谈了我如何看待规律,以及做经验萃取时,如何提炼规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经历很特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ff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