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
《冬日书情》
【唐】佚名
殊乡寂寞使人悲,异域留连不暇归。
万里山河非旧国,一川戎俗是新知。
寒天落景光阴促,雪海穹庐物色稀。
为客终朝长下泣,谁怜晓夕老容仪。
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历史上,唐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典,树立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也铸就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巍峨丰碑。
唐代整体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物质富庶,文化开放,于是涌现出了一大批诗词作者,风格各异,流派众多,可谓群星灿烂,瀚若星河,据统计,至今留下姓名的唐代诗人共有2576名(《全唐诗》统计),然而由于时代久远,历经朝代更迭,书籍资料佚失,不少诗人作品姓名湮灭于历史之中。
比如在《全唐诗拾遗卷》中,大多有作品没有姓名,只能以佚名形式流传,然而其中不乏精品,很多诗词精彩绝伦,意境优美,值得一读,《冬日书情》就是其中一首。
唐代疆域辽阔,和吐蕃和亲,降服东突厥,覆灭西突厥,一些西域小国纷纷归依唐代门庭,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因此大量的军人前往西北地区戍边,一些文人志士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激励下,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涌现了许多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益等,其他著名诗人大多都有边塞诗词传世。
唐代边塞诗词,描述异域风光,风格各异,大多描写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气势磅礴、雄浑豪放、浪漫绮丽、充满幻想,意境开阔;也有许多描写戍边军人的境况,悲壮凄凉,忧愤思乡,思想深刻,艺术感染力极为强烈。《冬日书情》就是描写比较悲壮的诗词,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戍边诗人,通过描写了戍边军人的冬日生活,抒发了思乡之情,忧伤凄凉,令人感伤。
“殊乡寂寞使人悲,异域留连不暇归。”,首联“殊乡”、“异域”都是指的西北边陲地区(杜甫《寄贺兰銛》诗:“勿云俱异域,饮啄几回同。”,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诗人离乡万里,西域戍边,军中生活单调孤独寂寞让人忧伤,长期滞留在边疆,却没有时间返乡。
“万里山河非旧国,一川戎俗是新知。”,“旧国”指故乡(
《庄子·则阳》:“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李白《梁园吟》:“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颔联“万里”对“一川”,“非旧国”对“是新知”,对仗工整,用词精炼,境界开阔,堪称佳句。大意是:
边疆一望无际,雄浑辽阔,然而并非故乡,遍地都是身着戎装的军人,都是刚刚结交的知己。
“寒天落景光阴促,雪海穹庐物色稀。”,“落景”指夕阳(隋代黄闵《武陵记》:“朝日丽兮阳巖,落景梁兮阴阿。”),“穹庐”指戍边战士的帐篷。颈联同样用词洗练,观察细腻,描写精确,词字一一对应,尤其是“促”和“稀”,刻画出了冬天夜长日短自然风光,和景物枯燥的风光,更流露出诗人的忧思之情。大意是:冬天天寒日短,落日很快来临,光阴似箭;黄沙漫漫,大雪覆盖,在落日下反射白光一片,犹如海洋,天地之间只有几顶帐篷,人烟稀少,景色凄凉。此句描写的景象绮丽苍凉,寥廓大地,白雪覆盖,阒然无声,帐篷几顶,了无人烟,一抹落日,缓缓降沉,思乡之情不由而生。
“为客终朝长下泣,谁怜晓夕老容仪。”,尾联的典故源自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的“马革裹尸”的故事,“下泣”、“晓夕”源自《汉书·马援传》,指的是马援写信给当时割据西北的隗嚣部下杨广,劝阻隗嚣归顺。其中描写故人长久没有音信,因而“晓夕号泣,婉转尘中。”。大意是:戍守边疆,为客异乡,终日以泪洗面,又有谁朝晚能记得起来我这副沧桑容颜?此句化用马援的故事,说明虽然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是远处他乡,建功无望,思乡情切,不知道有没有人怜惜挂念,情真意切,令人感伤。
《冬日书情》描写了一个戍边军人的真实境况,在雄心壮志的激励下,投笔从戎,不远万里去西北戍边,冀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枯燥的生活,孤单的境遇,累年累月的磨砺,使得雄心壮志逐渐磨灭,然而思乡之情愈来愈浓,可是军人的职责使得不能归乡,只好以泪洗面,东望故乡,赋诗寄信,表达挂念。整首诗对仗工整,用词讲究,描写精微,感情真挚,景象开阔,意境凄凉悲壮,读之令人哽咽。
2018/11/23榆木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