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胜利

作者: 十分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7-12-19 15:03 被阅读0次

    01

    天才的际遇:心藏瑰宝,潦倒一生

    艺术家好像总爱纠结自己的生活问题,我有个朋友就是。

    想到父母老之将至,卧病在床,自己陷入困窘,被家里亲戚鄙视,他就受不了。别人可能会说一个没用的儿子,没有钱拿什么来安顿父母的晚年,这个做不了孝子的恐惧,会在深夜突袭。而每次看着熟睡在身边的孩子,他也矛盾,以我现在没有钱的状况,他的未来会好吗,我没有为了孩子拼搏,我是合格的爸爸吗。

    可问题是你会赚钱吗?

    我问。

    不会。除了画画,什么都不会。

    那不就结了。我安慰他,这也算天命的一种吧,你的命运或许就是要享受艺术的乐趣,然后作为“代价”也要直面生活中自己的无力,这就是搭配好了的“套餐”。不能这么鸡贼只选一个吧。

    这么冷酷地说他的同时,我也知道,人要面对自己的困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总会不甘心,想要逃避无力。你心里有个理想的自己,是既在世俗里游刃有余,又在艺术世界里自由游走。放弃那个美丽的“妄想”不容易。

    可是,想想那些天天应酬喝酒、拼着小命的商业淘金者,你应该心平气和一点。当他们在削尖脑袋奔赴战场时,你却要享受灵魂的自由又要腰缠万贯?

    除了天然含着金勺子出生,此生又能灵魂自由、又能财务自由的人,我只想说“心藏瑰宝,潦倒一生,”更像是更多怀揣才华者的“诅咒”。

    看电影《至爱梵高》,这种感觉尤其明显:他一生恨自己没办法当一个好员工、好儿子,但他让世世代代的人,在他身上感受到生命的热情,借助它灵魂的暗夜瞥到了人类永恒的价值。他将自己献祭给了选中他的才华本身,度过了潦倒的一生。这是集体的荣幸,对他本人却又是多么残酷。

    这么看来,当一个平庸的人,真该窃喜,平庸而庸俗的快乐,是我想到最便宜实惠的快乐。——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但问题是,当不当天才由得你选择吗?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拥有才华,其实不是,他是被才华所拥有。

    天才们怀抱着一个定时炸弹,不寻找渠道发泄出来,就要爆炸,就是因为怀抱太久了,天才因此才成了一个被炸毁的倒霉蛋。梵高就算是其中一个。

    02

    哪有绝对的才华?只有虚无的痛苦

    可虚无的是, 艺术家自己又怎么能确定自己有绝对的才华?他只能在相信和不相信之间选择相信。这不是一个自信和自卑的问题,只是一个人在虚无和存在之间无奈的选择。如果他只能这么活着,他就只能选择相信自己是有才华的。并且,就算这么选择,他仍时时怀疑,时时虚无。

    某种程度上说,把一生奉献给才华,也就是选择了奉献给无尽地持续地内心矛盾。

    梵高画画的时候,无尽痴迷、才华飞扬,然而他画画的8年里,画了800多幅画,只卖出去一幅,长期穷困潦倒,需要兄弟接济生活。

    这很搞笑,当他决定勇敢地去探索自己内心的时候,发现里面空无一物。他能如何相信自己有才华?他一次次被虚无打倒在地,直到再也爬不起来。

    才华是如何被认证的?答案是没有人认证!梵高终其一生,只能选择相信看不见的,也无法确认的东西,多像邪教。

    再有,才华一定导向成功吗?不是。才华有时候是“反人性”的。

    这个人本来应该是没心没肺的孩子,到大街上玩乐;可就是因为他被才华击中,从小就有了格外敏感的感受,别人眼里沙子大小的痛苦,在他心里是巨大的石头,别人眼中只是普通光线的照射,在他眼中是宇宙射线和耀眼的神谕……你说怎么办?他不能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只能囚禁在自己的感受里。能说不要这些感觉吗,这是他自己无法分割的一部分,这只能是他一个人的“秘密”。在被别人骂“怪胎”的时候,他只能裹紧自己的衣服,转身离开。

    对有才华的人来说,命运是多余的。

    与天才对称的是,庸众的角色可悲又可怜。他们不知道身在苦中不知苦,只是一味将自己的痛苦投射给其他的人,特别是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他们谩骂、驱逐、孤立着与自己不同的人,享用着“压迫少数”的正义合理性,仅仅因为“你凭什么不一样”?他们的潜台词是“你能特立独行,为何我们却不能?”。

    而在天才死后,人们却因为他的特立独行,遗世独立,又转而崇拜他,这时候人们又把自己对特异性的渴望投射给了天才,“他可以做自己,我也想做自己”。自始至终,天才都不过是人们意淫的对象。他承担着人类的苦和乐,奉献着自己的肉身和才华,成为真正的受难者。

    不要对一个天才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来没有有心坚持,他只是毫无办法只能如此。

    但天才,至少有无可争议最好的死法:他的艺术被大家所理解,它们记录了他的人生,无数年后甚至他的感受又一次活过来,活在了无数人的身体里,他的作品就是传递的介质,这种幸福不是平凡人可以得到的,这是另一种“不朽”。

    只是,盛名又怎么能“补偿”那曾经吞没了他全部生命的痛苦?

    03

    谁是真正的梵高?

    这个为人类艺术奉献生命的人,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他。

    电影《至爱梵高》中,借助邮差儿子的视角,我们跟随他一路寻访梵高生前最后两年接触的每个人,发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角度回忆梵高:旅馆的女儿说他奇怪下雨别人都躲他还外面画画,恋爱过的女孩说我们家跟他的死无关,小镇里的人说他呆闷,船夫说他安静而寂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角度了解另一个人,那是他们的眼光、情感,也带着衡量利害关系后的自我保护。这些记忆的碎片,就像盲人摸象,不是梵高本人。

    真实的他已经随风而去。在别人眼中都是碎片,是一个无法还原的世界,就连全面了解都无可能,说什么理解梵高呢?

    梵高的死众说纷纭,有说是自杀,也有说是他杀,更有人说他的死因是弟弟生了孩子之后他在不忍心拖垮弟弟的生活选择了自杀。多年来,梵高的死也成了我们的“谜”。

    从无人了解的意义上,他又真的“死”去了。

    因为当我们把梵高这样的名字符号化,也就无人可以理解他了。偶像,是距离理解最远的距离。如果你要“杀死”一个天才,那就符号化他,将他推上神坛。

    这是梵高在这个世间所受到的所有遭遇:年少缺爱,青年无所成,被家庭看不起,28岁才拿起画笔,要靠弟弟生活;被所居小镇的人排挤,他们签名驱逐他这个怪人;长期被混混欺负和恶作剧,没有钱没有固定栖身之所没有爱情没有家庭……他所有的只有画,他看到过最美的麦田和星空,却看不到人间的善意,他一直坚持到了37岁,终于郁郁自杀。

    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流浪汉的故事而已。但因为他是梵高,这些故事才成了天才的华丽布景。

    有时候我们需要神灵崇拜,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想知道有人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他却为了内心的选择走得更远。只有把天才还原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之后,我们才能理解他的选择。

    04

    梵高的胜利

    刘瑜写到自己对爱的理解是,是人道主义的。“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这份爱是在表达这个人靠近真善美的决心。”我在想人们最终决定爱梵高,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个一样慈爱温暖的上帝。

    当别人问《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画家,“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它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

    当人们都在忙着“拥有”,一个天才要学会的是“失去”。用更少的在世间的身份,专注于自己的精神感受。

    哪个天才不要蜕掉一层世俗的皮?因为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路。

    Loving Vincent,你可知我现在有点懂了,你对世界的渴望和你的痛苦。

    这个世界配不上你双眼中燃烧的激情和纯真,所以你只好让这激情灼伤了自己。

    你离开了众声喧哗,不管如何你勇敢地走向了那条人迹罕至的路,你不但画了,也真正成为了那个追逐太阳的人。

    作者:蘑菇姑姑,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十分心理主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梵高的胜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ob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