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杜鹃 李士金 曾俊文 丁显飞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考察“中国学术生态细节”[2]会给我们深刻的警示意义,被批评者可能愤怒恼火,殊不知学术批评对全体人民的巨大意义,对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巨大价值,必然会对他们的子孙后代有很大的益处。袁编云:杜甫自称“读书破万卷”,言下不无自矜之意。[3]袁编对于伟大诗人杜甫的思想境界缺乏深刻理解,以有“自矜之意”评论杜甫此诗,令人遗憾!袁编认为“读书破万卷”“在唐代是比较罕见的现象”,接着说“到了宋代,读破万卷书的作家为数不少。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云云,按照袁编的说法,唐代读破万卷书的作家“比较罕见”,宋代读破万卷书的作家“为数不少”,袁编的文字游戏给了大学生什么样的信息呢?宋代读破万卷书的作家“为数不少”,袁编列举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唐代数百年的文人学士难道不能列举出“为数不少”的“读书破万卷”的人?袁编云“宋代的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那么宋代的文学家有多少?宋代的诗人诗作、词人词作我们是否都认真阅读过?凡是写有诗文词流传下来的作家都可称为文学家,是不是这些“文学家”真的“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呢?看来在未能进行细致深入研究之前,还不能作出结论。如果是这样大而空的论述,放在那一个朝代不可以?袁编云“社会政治功能的加强,使宋代诗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其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了个体抒情的意味”。[4]“诗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其“其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削弱了个体抒情的意味”,这是什么样的逻辑推论?难道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就一定缺乏“个体抒情意味”?难道“刚健的骨力”的负面影响是“严肃有余,灵动不足”?
晏几道其人生性高傲不受世俗的约束仕途坎坷
“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生动形象的真实的艺术的反映。”李士金老师用这句话拉开了本学期古代文学课堂的序幕,本学期的古代文学课程接近尾声,也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我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与热爱。很高兴遇见李老师,他翻转式的教学方式,使我受益颇多,在一次次发言与讨论中,切实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李老师的课堂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将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为主,教师不过多干预,而是起到组织与引导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使我收益颇多。首先,讲课的主体是学生,这样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我作为一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听老师讲到自学自己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疲于接收到乐于探究。其次,老师会让同学们一个个发言,每人说一个印象深刻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这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果,同学们的侧重点都不同,被我忽略的知识点在这个环节可以捡起来,也增强了我的记忆效果,不用花时间死记硬背。最后,李老师很平易近人,对待我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和善,没有严肃与紧张感,使我上课时很放松,也更容易专心。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样亲切的老师面前,使我能勇敢地站起来发言,真的很感谢老师给予我的锻炼机会;老师还会及时给予评价,及时地教学反馈,有利于我们迅速的改正与提升。李老师的课堂十分有人情味,十分注重每一个个体,有利于我们个性发展。老师几乎记住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这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大大缩短,老师还会亲切的问候每个人,使我感到我在被老师关心着,学习的信心与动机也大大增强。一学期的课程即将接近尾声,我对宋元文学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与认识。我收获的宝玉不胜枚举:文天祥《端午即事》中充满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文天祥依旧怀揣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晏几道其人生性高傲,不受世俗的约束,仕途坎坷,喜欢写“阳春白雪”的小令。《思远人》这首词拟女子口吻所作,首句起兴,通过黄花,红叶,泪,墨,笺等意象,时空结合,渲染了悲伤气氛,而且提高了审美意境。苌弘化碧的典故: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气。他因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权贵,蒙冤被周人杀害,传说他被杀的当时,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里,三年后这些干血块全都化为碧玉……总之,我非常喜欢李老师,很感谢他给了我切实全面提升自己的机会,也使我对古代文学多了一分热爱,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同老师一起,为建设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杜鹃0115110200)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对知识的兴趣条件”,这句话是苏霍姆林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句话,在我认为,李士金老师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就符合这句话的精神内涵,充分发挥集体探讨的作用,以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生活深刻的形象生动的反映”。任何的文学形式都不是空中楼阁,他包含在人类的生活中,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拨莲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便是直接表现出寻常或闲或惆怅的生活,正如李老师所言:古代文学并不神秘。孔子曾有七十二贤,朝暮春秋,师徒对坐,循循善诱,这种教学方式是应该提倡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真理不是圣贤所说的,也不是众人都秉持的,真理一直在未来”,真理是无止境的,所有知识的追求者都要不停的对真理进行探讨追寻。所以老师的作用更多应该是在启迪学生寻找真理上,激发学生对真理追寻的欲望,这是教师具有的独特的价值。(曾俊文)犹记得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就讲了关于学习的三句话:“感兴趣学习、学会学习、有理想学习”。这也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我们只有对某个东西感兴趣了,才会去研读它。老师也曾说过:“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生动形象深刻的反映”,当我们去一篇篇的品味那些作品时,了解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等,我觉得那给我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学习了这门课程,我有着许许多多的感受,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老师曾说过,“要在名著的海洋中游泳”,阅读大量的书籍,我们就进一步接触那些作家。上了这个学期的文学作品课,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也永远记得这门课的老师,因为他的课是那么的独一无二。(丁显飞)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对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一切成果和形式都必须重视,这才是传承圣贤文化的开放态度。做奴隶在一开始大约是心甘情愿的,我需要对大学生们说,第一个做奴隶的人曾经有过一阵激动的喜悦。在小说故事中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董永“自卖为奴”是孝道之至,主人与钱千万而遣之是大德之至,双方都表现了一种至善至美,如果要问什么叫道德的话,这就是最具体、最形象的道德典范,双方都心存一善,当然就悟境大开,人人获福。社会心理的隐微复杂给极少数投机分子留下了钻营的空隙,使整个人心都会摇动,从而导致社会的黑暗。实际上用鬼神的因果报应来抑制恶性的社会心理的发展效果并不明显,人们更相信今世的生活,不择手段,并无后顾之忧。但小说家仍然执著以求,是知不可为而为之呢?还是实实相信鬼神的存在?中国古代小说是社会心理需要的产物,而社会心理需要是无限复杂的。作为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它也是由单一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无意到有意的渐进发展和积淀。[5]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刘佳佳,李士金.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报告——以2011年朱子文学研究论文为例[J].青春岁月,2017(11)上:010-011.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5页。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5页。
[5]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