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七讲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二)

第七讲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二)

作者: 尊道贵德Layla | 来源:发表于2022-11-08 20:50 被阅读0次

    裴松之注《三国志》,不是简单的对《三国志》的名词、语言进行一些训诂的注解,他主要的功夫是花在充实三国史实的材料。根据以前人的统计,裴松之收集各类史料,引用的书多达210种。他的注文比原文多出了三倍。那么它的注释主要是有哪些内容呢?《四库提要》对裴松之的注做了一个分析。他说他的这个注释主要在六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引诸家之论来辨是非。

    第二参考诸书之说。各种史书的对同一个事情的记载,以核讹异,来辨别它的真伪。

    第三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就是原来《三国志》里面已经有记载的,它通过材料的引用,使得这个记载更加详细。

    第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厥佚。有了《三国志》失载,它没有记载的。裴松之的注通过史料的引用就给予了补充。

    第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就人物而言,有的《三国志》里面已经有人物传,裴松之再把他的生平叙述的更加详尽。

    第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有一些人物在《三国志》里面没有记载,裴松之通过史料的收集整理,补充了不少的人物。把它附录在相同类的这样一些人物传后面。所以他的这个注释大大的丰富了三国历史的史料和对三国历史的记载。

    正是因为裴松之对史料的博釆广录,因此很多珍贵的史料通过裴松之的注,得以保存流传下来。另外一方面他的这些注释,也让我们了解到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在当时其实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传闻,不同的叙述。例如:

    《魏书》的《太祖本纪》记到一件重要的史实,“会灵帝崩,太子继位,之后,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这是《三国志·魏书·太祖本纪》里面的一段记载。这个事情很重要,带着记述应该说非常的简略。那么在曹操间行东归,他逃回自己家乡的这个过程到底怎么样?在《三国志》里面是没有具体描写的。裴松之在这一条记载的下面引用了三条材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讲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cg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