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三年级执教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大半年没有上课了,还是有些紧张,包括语言和肢体语言都感觉挺生硬的。
先说说课的流程吧,整节课是就着课本上的三道例题展开的,从60÷3到120÷3再到66÷3。之前在瑞安上这个课,孩子们的口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这里的孩子更加没有问题。学生会算,也会说怎么算,但学生的方法可能仍然是单一的。这些是我课前所想到的,学生也像我预料的一样。但是,我没有预料到学生在“烟花图”上出了那么大的问题(课后想想也不意外),在我就60÷3板演了“烟花图”之后,学生在120÷3这里仍然仅仅只有极个别,说其实说明了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接触“烟花图”。所以,我临时增加了一个“烟花图”和普遍的写法之间的对比,在这环节耗时较多。在66÷3处,五、六位学生一起上台完成了一幅“烟花图”。到此,下课时间早就到了,草草结束。
如果这节课视为对“烟花图”的产生和训练,我倒认为是成功的。但如果视为一节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做准备的课,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在处理“66÷3”这里,并没有凸显出分步计算。分步计算无疑是与笔算(包括横式)联系最为紧密的,但我把它淹没在“烟花图”中了。
至于如何处理这个方法的优化问题,我倒是倾向于只重点讲,不刻意强调。这节课其实很明显的有一个思维放开的过程,从刚开始解决第一道问题的方法寥寥无几,到后来的一个人能写出四五种,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的思维在打开。思维打开之后要不要马上又回收?我认为是不妥的,因为一节课是无法做到把思维完全打开的,思维打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基于需要而强行让孩子们回收思维,对孩子的发散思维的不利的。而到了笔算那块,因为实际的需要,自然要强调分步计算的方法,学生在计算中自然会优化出分步计算这种方法。
离课堂远了,很多东西就远了,需要慢慢找回来。减少那些无关的干扰,让自己的课堂思考更好地更本真地呈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