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晋和好
公元前547年,春天。
秦景公的弟弟公子鍼去往晋国,重温和约。
秦国和晋国打打和和,也将近百年了。晋国对秦国的态度,就是压制。省得你在我后方捣乱。
所以,结盟和好一事,对于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于是晋国也不能亏待了秦国来使。
于是大夫叔向命令召唤行人子员。行人是当时的官职,掌管接待宾客之礼仪。
结果,子员不在。旁边另一位行人子朱喊道:子朱在此。
叔向假装没听见,不停地喊子员。
这样一来,情节就尴尬了。子朱大怒,说:我和子员的职位一样,干嘛不用我。
此时,他摸着剑就对准了叔向。
叔向说:秦晋两国打打和和了这么久,好不容易两国能够缔结和约。如果今天的会议失败了,那么两国又要爆发战争,导致三军将士死亡。子员行事稳妥,而您却意气用事。你说我应该用您,还是用子员呢?
说完,拂袖而去。
晋平公听到了以后,说:看来晋国要强盛了,我的臣子争论都是国家大事,而不会谋求小利。
但是师旷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公室的地位要衰弱了,臣子的竞争竟然已经明目张胆了,不致力于德行而争执是非,个人的欲望已经扩大,公室的地位能不卑微吗?
2、智取俘虏
同年,楚国和秦国联军攻打吴国,结果听说吴国已有防备,所以撤军。
倒过来,攻打郑国。郑国没有防备,仓皇地派郑国的皇颉戍守。结果跟楚军一战之下,被打得大败,楚国人穿封戌俘虏了皇颉。
俘虏了以后,结果另一名楚国将领,叫公子围和他争功,非说这个俘虏是他俘虏的。
于是,双方让皇颉站在面前。让他识别谁俘虏了他。
结果皇颉很聪明,他说:是公子围俘虏了我。
穿封戌听了大怒,拿起剑就追杀公子围,没有追上。
与之被俘的,还有郑国的印堇父。印堇父被楚国囚禁,让你把他献给了秦国。
郑国打算赎回印堇父,子大叔拟定请求赎回的说辞。
写完以后,拿给子产看。
子产说:你这样写,是得不到印堇父的。你想想看,这个俘虏是从楚国那里取得的,现在如果秦国为了郑国区区小利,就释放了,秦国面子往哪搁?
子太叔说:那怎么写?
子产说:你这么写,给秦王戴高帽。说,要不是秦国的帮助,可能楚国还在郑国城下呢。
子太叔没有听从,于是就去秦国了。果然,秦国坚决不放人。
第二回只得照的子产所说,终于把印堇父放了。
3、楚才晋用
公元前579年,宋国的老好人华元,促成了第一次弭兵大会,但是此次弭兵有名无实,借用福煦将军的一句话,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春秋时期,比这还惨。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多少还安定了20年,春秋时期,短短4年后,爆发了鄢陵之战。
公元前547年,距离第一次弭兵大会32年后,以宋国向戌牵头,希望促成二次弭兵。
这事情还要从公元前547年的夏天说起,
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关系不错,他的儿子伍举和声子关系也不错。
伍举娶了王子牟的女儿为妻,王子牟做申公,犯了罪,于是逃亡。
有人诬陷伍举和王子牟的罪过有关,说伍举亲自护送王子牟出国。
伍举不得已出奔晋国,在逃亡晋国的路中,遇到了声子。声子当时要去晋国。
声子就问伍举,为什么出国。伍举把前因后果一说。
伍举长叹说:我这一次出来,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归国了。
声子说:我一定帮你回国。
声子从晋国出访回到楚国。
楚国令尹子木就要询问,说:你认为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哪国的大夫比较贤能?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
声子说:楚国的卿士还是要比晋国的卿士贤明,不过楚国的人才总是被晋国人所用,正所谓楚才晋用。
子木说:他们没有同宗和姻亲吗?要用我国的人才。
声子说:那当然有了,不过我听说,善于治国理政之人,总是和度打交道。赏赐要讲究一个度,如果过度了,赏赐给小人,这就不好了。同样,刑罚也要讲一个度,如果刑罚到好人身上,这也不行。如果君主水平不够,宁愿赏赐得过度,也不能刑罚过度。因为即使让小人得利,也比让好人受冤枉,要好得多。
楚国人才为什么要远走,就是和这有直接关系。楚国刑罚严厉,导致楚国的人才不得已远走他国。这都不是我胡说八道。
当年,楚庄王时期,若敖氏专权,导致析公远走晋国,晋国人非常重视,让他当谋臣。最后在绕角之战中,他出谋划策,让晋国人趁着夜色,擂鼓而行。疲惫不堪的楚军,丧魂破胆,导致楚国惨败。
还有一位,屈巫。投奔晋国,拉拢吴国。导致楚国,后方时时刻刻遭受吴国的威胁。
还有一位,楚国大夫雍子,遭人陷害,不得已远走晋国。公元前573年,晋楚两军相会于糜角之谷,雍子献言献策,让晋国人吃好穿好,激励士气,楚军不敢与之争锋,仓皇撤退。
第四位,楚庄王在位时期,斗越椒的儿子贲皇逃亡晋国。鄢陵之战的时候,贲皇献策说,晋军应该集中兵力,直扑楚军的中军。晋国依其计而行,果然,楚国大败亏输。
子木说:你说的都对,但是现在事已至此,还能怎么办?
声子说:如果你后悔了的话,楚国还有一位比前面的人都厉害,不过他也因为被冤枉,逃奔晋国。
子木说:谁?
声子说:伍举。
于是把前因后果说了一番,威逼利诱之下,子木害怕了。急忙高官厚禄,迎接伍举。
4、楚国攻郑
同年,许灵公来到楚国,请求攻打郑国。
并发誓说:如果不发兵,我就不回国了。
许灵公之所以如此强硬,是因为他已经身患重病。在许灵公如此强硬的态度下,楚康王决定,发兵攻打郑国。
楚国大军攻打郑国,郑国人是很害怕的。
但是郑国的子产说:现在宋国正在促成晋楚两国弭兵,楚王现在攻打郑国,不如就让他打一场。以攻战佐和议,以战助和,等他打完了,晋楚两国的实力都趋于稳定了,和议才能达成。
于是,郑国人听从子产的意见,坚壁清野。
楚军攻而不克,最后毁坏了郑国的基础设施,俘虏了九个郑国人,就走了。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两国和议之时,打仗的强度比不和议还强。
一边和议,外面的大战不断。为什么呢?
就是寻求,实力的趋近。和议一事,绝对是以实力做筹码的。
没有实力,想在谈判桌上,拿回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