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清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
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释义:
重是轻的根基,清明能管束浮躁。所以君子每天做的事都不会偏离最基本最重要的事。为官者,只有能将四周各种事物都照顾的很好,他才能安然自处。手握重兵、执掌天下大权的一国之主怎么能够轻视国家的根基呢?轻率会导致国家的根基受到损失,浮躁就失去了君主的稳重。
个人感悟:
首先这一章的原文有好几个版本,其次又有太多五花八门的逐句逐字注解,反复对照了几个原文版本后,我觉得帛书版的比较能与前文衔接。再看了几十篇译文,始终找不到能够让我觉得通顺的,甚至对其中的有些词语(例如:环官)都无法找到比较好的解释,终于觉得文明的传承中出现断层是一件多苦恼和哀伤的事,不禁心中黯然,如果对国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国之瑰宝,世界文明的遗产,会不会真的有一天会被遗忘在最黑暗的角落无人问津呢?
细细研读这一章后,让我猛然想到了《易经》的坤卦中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再根据上一章的释义来看,不管解读的是哪个版本,最终都是在讲同一个道理:国之根本在于民。本章用“重”与“轻”,“清”与“躁”两个对比为国家的治理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形容。
重为轻根,清为躁君
风筝能够在天空飘扬是因为有人稳稳的拽着,彩旗能够迎风招展是因为有所依托。剪断了线,失掉了依托,再漂亮的风筝和彩旗都无法再飘扬。
厚实的大地方能承载万物,有稳固的根基才会有上层建筑的可能,没有地基的房子很容易就会倾覆。
有了百姓的支持和建设才会有国家,君主的存在才会有意义,如果百姓的生活不能得到稳固的保障,四处流离,没有了小家,国也将不为国。是以国家的君主要能懂得重视国之根本,而不是看重自己的享乐。
基于上面的道理,我们引入到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来理解。
生活以衣食住行为根本,如果温饱都不能解决,什么梦想未来都是假的,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工作中,好好完成自己应尽的岗位职责就是基础,如果你连分内的事都做不好,就先别想着升职加薪。
管理中,下级的心态是一切工作状态和结果的基础,如果你没法稳定他们的心态,所有的目标都是无效的。
人们浮躁的想要追求这样那样的成就,但如果人们无法清醒的认识到基础稳固的重要性,没有办法清醒的思考如何稳固根基,那么一切都梦想都只会如剪掉了线的风筝,最终都只能跌坠在地上,又或者被枯枝吊挂在半空中,毫无意义。
因此,唯有保持清明的头脑,控制住心中的浮躁,建立庞大稳固的基石才有机会出现无限的可能。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物资就是辎重,在行军打仗中辎重就是一场战役的根本,没有了辎重让士兵饿着肚子是没法开战的。
所以,聪明的人不管干什么都不会忘记先要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只有把一切基础条件都准备好了,才可以运筹帷幄,也就是诸葛亮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个在时间管理里倍受推崇的一个时间管理法则
在这个象限图里,告诉大家,把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事分成四种:重要且紧急的,重要但不紧急的,紧急不重要的事,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而处于B象限的重要但不紧急的是需要高度自主,持续不断的要去做的。
什么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呢?学习相对于成长,规划相对于经营,培训相对于人才,健康相对于人生这些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可是很多人却总是忽略。
于是就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路至尽头悔已迟,人才尽散方知急,缠绵病榻才悔纵。
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让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才会长治久安,江山才会稳固。可是君主为了自己的享乐,剥削百姓,陷百姓于水火!于是国家失去了繁荣昌盛。这是多么违背“道”的事情,一个聪明的君主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呢?
想要在某一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须要不断学习,钻研专业技能。可是你只是徒有虚名,浑浑噩噩,不能沉下心修炼自己,却总想追名逐利,这是一个聪明人的行为吗?
想要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的打磨产品,贴合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提高,优化产品,优化服务。可是你不专注产品,整天想着玩什么营销套路,顾客对产品不接受,你玩出花又能怎样呢?
想要月薪过万,想要福利好,工作少,老板对你态度好,但是你一没能力,二没业绩,整天只懂得玩手机,拍马屁,毫无实际,老板又不是瞎子,开的也不是福利院,凭什么要高薪供着你?
古人的道理讲得深奥,我们凡夫俗子虽无国可治,但同样的道理变通引申到我们自己身上,置换一下,其实都是相通的。成功人生都绕不过去的真理:厚积方能薄发!所以,请大家牢记:底层基础的深厚决定了上层建筑的高度。找准自己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持续不断的做好。
愿你当下沉下心的日积月累,最终成就他日别人的望尘莫及。
成功人生都绕不过去的真理:厚积薄发!读《道德经》第二十六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