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于网络,文章原创。
先讲佛家,再理学和心学。回顾一下:
《劝读佛经诗》
多读佛经开智慧,消泯无始劫来罪。
夜梦吉祥得安睡,坚持不懈殊相瑞。
忏其前愆常惭愧,断其后过名真悔。
愿离邪妄心不退,念兹清净弥珍贵。
宋儒理学已发未发的格物功夫, 阳明心学的“善恶”四句教及佛家忏悔上上回我们讲了智慧,佛是福慧两足尊,说明修行不仅是修智慧,更要修福德,未能成佛,先结善缘。上回我们讲了罪业,可以通过读佛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可以理解为净化心灵。暮鼓晨钟,说的是寺院的生活,当我们听到钟声时,有没有觉得它是一种特别纯粹的声音,我国古典乐器编钟,最近热播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再一次让编钟进入的一些人的视野,我觉得这些充满灵气的乐器,感觉就是醍醐灌顶般,就是纯粹。没错,这就是一种天籁之音。我们知道。人的头顶有一个穴位叫百会穴,是诸多经脉气血的相会之地,修炼到一定程度,人可以通过百会穴接受超验的信息能量,很小的小孩子,这一部分会很软,因此他们可以看到奇奇怪怪的东西。再大一点就不行了,因为能量通道封闭了,人的百会穴这里堵住了,只能维持生命活动,而不能进行修炼活动,修炼活动耗精气神的,一般人受不了。所以灌顶,就是从百会穴而入,古时候师父的真传弟子,一般都会给他灌顶,现在密宗的传承,也有灌顶。不过一位活佛说过,自下而上的能量比自上而下的能量好,是说修行自己积累修的能量,这样修要比上师给你灌顶好,就算灌顶太多,你的身心也受不了啊。所以,修行主要在于自修自度,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同时也要仰仗佛力,因为有业障,你很难自己修炼上去,这就是末法时代。
宋儒理学已发未发的格物功夫, 阳明心学的“善恶”四句教及佛家忏悔所以今天就讲忏悔,通过忏悔,不仅自净身心,也可以在忏悔到一定程度时,感应佛菩萨的加持,就是灌顶。做功课的时候常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就说了修行,要解决人身心里微妙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尺度,已经超越了科学的范畴,因为现代科学需要依赖仪器,再精密的仪器,也不会比人自身更精密!所以我会选择用自身的修证,来完成幼年时,我最初科学家的梦想。我的修炼路线:科学→哲学→气功→丹道→禅定→国学→儒释道三教合一。我本人是修禅净密的,三教合一是我的发心,接引大众,这个话题日后再说。
所以应该如何忏悔?《华严经》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六祖坛经》: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後过;从今已後,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後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後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後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可以去看原文,六祖真的是肉身菩萨也)
所以对于过去的过错,罪业,应该常惭愧,不能再犯相同的毛病了,对于今后那些同属类似的,也要不能犯,这样忏悔,才能永绝后患,才能精进修行。而《华严经》则说了,当起心动念时有恶的倾向了,赶紧用正念,观照,熄灭恶,同时还要进行忏悔,因为念头来去无踪,它根植在识藏的土壤里,所以罪恶的种子总是在充满邪妄的土地中,在因缘成熟时,就会使人犯罪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这也和儒家的已发未发的工夫相类似 ,都是在心内做的格物功夫。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民国时两位大佬都赞赏的人物,他的四句教是真的修证言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宋儒理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首先跟宋朝这个朝代的特殊性有关,再者是佛道势大,儒学再兴成为读书人要做的功课。这里我们讲的是朱熹的见解,朱熹年轻时和年长时对自己的学问的认知是不同的,他40岁后改变了自己原先的对已发未发的看法,或许多年以后,我再来看此时我的文章,我也会如此吧。
宋儒理学已发未发的格物功夫, 阳明心学的“善恶”四句教及佛家忏悔朱熹对未发,已发的看法:①未发已发是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不同的状态和阶段,分为思虑未萌和思虑已萌,思虑未萌时,心的状态虽未停止,但可以理解为寂然不动的未发,思虑已萌时,心的作用明显加强,可理解为感而遂通的已发。这种关于已发未发的观念,是为了给静中涵养功夫留下一位置,因为如果心始终处于未发状态,功夫下手就只能在已发处去做,而缺乏未发的涵养,从这种心性论出发,把人的修养功夫分为两面,一种是未发的功夫,即主静涵养,另一种是已发的功夫,即格物致知。②是以未发为性,以已发为情,性情互为体用,情是性的表现,是用;性是情的根据,是体,而已发未发也适用于情性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功夫主旨流于如何使性之流行,情性之所发中节而不走失。
宋儒理学已发未发的格物功夫, 阳明心学的“善恶”四句教及佛家忏悔王阳明在晚年提出四句教法,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是未发已发之说,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是其良知说,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较难理解的是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据阳明自己说这句话与伦理学的善恶无关,根本上是强调心作为情绪,感受主体具有的无滞性,无执着性。照他的说法,这种性质如同虚空一样,各种星辰,风雷出没其中,一过而化,绝不会成为淤泥在虚空中的障碍,因为太虚本来之体,对任何事物都是无滞无执的,人心的本体也是如同太虚,具有纯粹的无滞性,喜怒哀乐虽往来出没人心,一过而化,因此,心虽生情却使其一过而化,不使任何一种滞留心中,这种无常,无执着的心体就叫做“无善无恶心之体”。在王阳明之后,他的学生们争论焦点,是在“从本源上悟入”无善无恶境界,还是“在意念上实践”为善去恶功夫。这就有意思了,朱熹和陆九渊的“尊德性和道问学”之争,不也是异曲同工?
这两段教科书般的话,参考于我的师兄的《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并非都是我写的。宋儒出入佛老,返于六经,理学,心学,明显有有着道家和佛家的影子,朱熹早年都是参禅的,阳明据说前世就是学禅的修行人。所以今天讲的内容都和禅宗有关,禅宗自六祖慧能大师之后,开枝散叶,形成很多宗派,也是宋明理学成型的关键。
宋儒理学已发未发的格物功夫, 阳明心学的“善恶”四句教及佛家忏悔还是回到了禅,不过本文的中心是讲忏悔的。真的有效果的忏悔,我自己的体会就是真正地醒悟了,痛彻心扉了,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讲的是某位农村乡下的人一次觉悟忏悔时,当时他就痛哭流涕,顿时脑子就清净了,智慧也开了,后来就劝人忏悔,甚至可以治病,一时传为佳话,他也被称为大善人。其实我们有多少人是忏悔到痛哭流涕的,那可谓是真的至诚了。很多人现在其实都很麻木,不仅是心灵上的,身体也是。常说感动到流泪,不正是置心于一处吗?不正是人的“良知”吗?忏悔就是回归人的“本心天性”,真正做到了忏悔,身心都会变好,所以学佛修行,还是得先忏悔开始,有了出离心,才能发勇猛心,才能用定慧之剑斩断那些迷惑人的欲望,关于欲,以后我会再说,今天先说到这里,祝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