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32年,宋国背叛楚国,转而依附晋国,召来了楚国的讨伐。晋文公联合齐国、秦国讨伐曹国和卫国,以打开通往宋国的道路。
宋国国君派门尹班到晋国告急。门尹班,宋国大夫,姓门,名尹班。来使告急,晋文公于是召开议政会议。他跟诸位大夫说,宋国告急,如果见死不救,那么宋国就会倒向楚国。如果我们跟楚国谈放过宋国,楚国不可能答应。我打算对楚国发动攻击,齐国与秦国不统一。大家讨论讨论该怎么办?
先轸的建议是制造冲突。他说不如想办法使秦国和齐国对楚国产生不满。怎么办到呢?让宋国去向齐国和秦国送财物,通过齐、秦去请求楚国退兵。然后晋国分出曹国和卫国的土地给宋国。楚国对曹国和卫国垂涎已久,必然不会答应秦国与齐国的要求。双方自然就产生了冲突。这时候晋国再联合秦齐,自然水到渠成。
晋文公一听很高兴。当时卫侯打算依附楚国,但是卫国人反对,于是把卫侯给赶出国以讨晋国的欢心。之后晋文公抓了曹国国君,分了曹国和卫国的田地给宋国。
楚国前线总指挥令尹子玉派楚国大夫宛春跟晋国交涉。令尹相当于楚国的宰相。宛春说请恢复卫侯和曹伯,我们也会解开对宋国的包围。
狐偃很生气,你子玉(宛春代表子玉)非常无礼啊!文公只得到一,子玉得到二,不公平!打是不可避免了!
先轸不同意。他说应该答应子玉。我们不答应曹、卫两国的请求,等于不允许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宋国投降了楚国,楚国的兵力不是更强大了吗?这样,楚国一句话对三个国家施了恩,而我们一句话却招了三个国家的怨。怨恨一多,战争就难以打下去。不如私下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以离间他们,然后逮捕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战争打起来之后再恢复曹国和卫国。
晋文公于是拘禁宛春在卫国。楚国令尹子玉果真撤去对宋国的包围,转而追击晋军。
楚国列阵完毕,晋军退避三舍,这是晋文公兑现当年在楚国许下的诺言。军吏说身为国君却避臣子,这是受辱啊。而且楚军军势已经钝了,一定会战败,退兵干嘛?
从前面狐偃和军吏的说法来看,当时还存在君臣身份的严格分野。先轸则显得是个实用主义者,实现最终目的最重要。
狐偃回答军吏的质问。诸位忘了当年在楚国的事情了吗?我听闻,但凡战斗,有理的一方胆气就壮,反之就畏畏缩缩。当年韩原之战,秦军人少但占理,所以能打败晋国。如今晋国尚未报答楚国就因宋国与楚国对抗,晋国不占理,楚军个个都很生气😤,这哪能说军势已老。相反,如果我方做到以国君避开臣子,而楚军还不撤退,那对方也就理曲了。
于是晋军就撤退九十里,避开楚军。楚军将士都主张停止战事,子玉不肯。到了城濮,楚军被打得大败。
君子评论说:“这是善于以德义来进行勉励。”
一句话,治军先治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