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之一,是司马迁笔下极为推崇的理想人物,也是后人颇为歌颂的贤人。
(一)关于本文人物描写手法:
第一,作品开篇便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概述了信陵君的身份、人品及名声威望。如“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强调公子的性格“仁而下士、谦而礼交”,言简意赅,写出了信陵君的贤能。
第二,作者为了刻画公子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花大量笔墨来描写了迎侯生的事件。
比如:当信陵君听说魏有隐士,动作是“往请,欲厚遗之”;面对侯生的穷且益坚,信陵君再“置酒”以待。通过如此描写,信陵君谦恭的作风跃然纸上。
再者,文中描写信陵君亲迎侯生中,他的动作是“从车骑”、“虚左”、“自迎”;到了市井中,面对侯生故意过访朱亥,他的神态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到家之后,他的动作是“引侯生坐上坐”,并且“为寿侯生前”。
通过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衬托出信陵君一副谦谦公子的形象。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丝毫伪装。
第三,作者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笔迹细腻。比如信陵君率门客赴秦军,他“行过夷门,见侯生”,“辞决而行”;因为对侯生的行为他心存疑虑,所以“行数里,心不快”,“复引车还,问侯生”。
如此细致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说明信陵君并没有对侯生的冷淡态度而责怪,而是内心自责,重情义。
第四,作品采用了明写侯生,暗写信陵君的烘托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一位“礼贤下士,谦而礼交”的人物形象。
具体体现在:信陵君并没有因为侯生是监门老者而嫌弃他,相反,他不惜放下皇室贵公子的身份,数次前往拜谒这位看守门卫的小人物,实属难得。而侯嬴越表现得倨傲,信陵君就越是谦恭。关于这个品德特征,在文中略写他数请朱亥之事也有所体现。
(二)关于本文情节铺设技巧:
第一,作者在开篇对信陵君的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实则为下文亲迎侯生、数请朱亥作了铺垫。
在躬身亲迎侯生这件事上的细致描写,也为后面故事情节做好铺垫和制造悬疑,让人不禁生疑,这侯生何德何能值得信林君如此敬重?在后来窃符救赵故事中侯生出谋划策,起到决定性作用,信陵君果然慧眼识珠。
第二,情节方面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最后所有人都在窃符救赵这件事上出谋出力,信陵君为何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答案跃然纸上。
比如,在秦国“进兵围邯郸”的危急时刻,他深知唇亡齿寒之理,断不肯令赵亡而己独生。他想到的,首先是“数请魏王”,不想魏王惧怕秦国而坚决不出兵,万不得已他才“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就足以说明他有勇有谋,并且见义勇为。
然而此举一出,等于以卵击石,不免让人担忧信陵君之安危。接着作者来一转折,引出侯生献计。随后又设计了如姬盗符一事,盗符之后,命朱亥矫杀魏国大将晋鄙强夺兵权。如此这般,波折再三,可见故事情节的精彩、生动,令人入木三分。
如此,我认为,作者主要以信陵君的仁义道德为主线,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出信陵君的“仁而下士”的美好品德;再用“窃符救赵”的典型事件来塑造出信陵君“见义勇为,救人急难”的精神。情节来回波折,跌宕起伏。在司马迁的笔下,信陵君的人物形象可谓栩栩如生,对通篇作品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无戒90天无极限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