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在安妮的微博里看到了她要出新书的意思,一直抱有期待。6月28日上市,果断入手。
从《得未曾有》开始,笔名变成了庆山,她自己说:“更名只是符合当下的一种心境,并不代表其他更多含义。”
安妮时代的书买过一套合集,可几乎都读不进去,不喜欢她描写的那种颓丧感和虚无的情绪。但到了《眠空》这种描写和情绪逐渐发生改观,虽然多是个人化的呓语,却也能看到她在从虚无中走出,有些方面说的很中肯,悄然影响了我。
到了《月童度河》这种感觉有了进一步的加深,相比《眠空》的散乱呓语,这本散文小说集显得更为完整。通过文字,作者谈了很多身边的人和事,一些观察、思省、阅读、写作和体悟。读者也可以看到作者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对于生活在快节奏里的人们,通过这些文字或许能找到一点慢下来和提升休息时间质量的借鉴。
作者是个极其敏感的人,可以把许多细微的、不容易表达的感受写出来。失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作者处在高强度的写作状态时也会陷入这种境况,但她会捕捉这种感受并以个人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失眠产生的妄想如同巨浪。巨浪中穿梭,观看它的美和虚妄。这样的感受有很多,她像一个充满敏感触角的感知体,时时刻刻在捕捉着心里发出的声音。
她还很喜欢观察陌生人,每个陌生人都像一本书,我们在擦肩而过的时间里只能看到一本书的封皮,来不及翻开它:“深夜地铁。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人可以慢慢观察。一个胖男,脸上笑嘻嘻的表情,跟对面的妇人聊天。说,今天是四月十四日,挂号费十四元,打出单子的时间是九点十四分十四秒,挂的114号,流水号最后是八十四,全是四。他说,房子、物价、孩子、学校、医生、病情、工作,所有都是实在的生活。人活着多不容易,谁没有脾气?对别人客气些对谁都好。”
之前在《眠空》里她也描写过一个女子,在咖啡馆从开门到打烊,一直对着笔记本看偶像剧,这女子的生活是有多么匮乏。
写作对于她像饮食、睡眠一样,每天清理干净家居,开始写字。太久不写字或写的太少,心会长出苔藓。至少每天写三千到五千字。没有什么事比它更令人内心安宁。写作并非易事。需要拥有天赋以及后续心性与智慧学习、训练,不断积累,扩展前路。这样才能拥有不枯竭的源头。
对于眼前一个美丽场景的描写,作者几乎可以做到高度还原,读来满满的画面感。小艇穿过夜色中的河流,两旁是茂盛潮湿的树林,大量萤火虫栖息其中。一片漆黑,点点萤火。看到小船上的灯火,它们被吸引过来,亮光如同雪花,轻轻洒落在半空、水面。天空有雷电划过,繁星很亮。
这种画面感强烈的描写还在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中读到过。当时好像是坐船途经台湾海峡,傍晚天空刚刚下过暴雨,木心站在甲板上吹着海风。海上出现壮丽景色:天空呈现三层云,一层在天边,不动,一层是晚霞,一层是下过雨的乌云,在桅顶飞掠——木心说,这就是拜伦。当时他的行李中就带着《拜伦诗选》。
在文章里可以看到很多作者的饮食与生活习惯,给人的感觉就是清简。搬动房间,打扫清理。把无用的衣服和书籍打包。一些书明确不要,但丢弃显得太不尊重,会选择送人。自己和孩子不穿的衣服,能送的送,有纪念意义的存在樟木箱子里。很多事情上都显出了断舍离的意味。饮食是清淡自然的素食。每日步行五公里,在花园小径中疾行。
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谈自己的女儿,她没有像寻常母亲那样来教育孩子。自女儿出生,很少对人谈起,没有加入妈妈们的组织和聚会。也并不整日与女儿缠绕在一起。在关心必要的衣食住行之外,之间的关系有一种独立和互相尊重的意味。对女儿不过分寄托期望,也不试图给她灌输什么,只希望她能喜悦的玩耍,晚上听着故事静静地睡着。
还有些篇幅是谈论她对佛学的研究和体悟,提到很多佛教经典著作。对于宗教,我没有接触过,但会被一些饱含文学性的句子吸引。
总之这本书在很多方面对我是有帮助的。我们每天都处在上紧发条的状态工作,有时休息下来还是很难摆脱这种高速运转的惯性。而在庆山这里,她可以给你带来一种清淡、自持、平静的生活状态。
阅读庆山可以读到凝练流畅的文字,也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美,一些细节、一种哲思,一份禅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