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目睹一位日本母亲,在马路边当众对女儿下狠手的一幕,那时,就有所鄙夷地觉得,“怎么这样呢,孩子这么小,当众照脸就打的…”。
然而,同等类似的事情竟然降临到了许多年后的我身上。
前天,我的孩子,即将2岁,当我在家门口整理行李时,他突然冲出马路,纵使我在后面撕心裂肺地追喊:危险、危险…他却依然只是兴高采烈地往前冲。显然,他全然不知这是一个怎样的境况。
我的眼前一片黑…
还好当时没有车辆经过,但这一次的事情给我敲响了警钟。
有些东西他不明白,我可以慢慢教,充分提供足够理解的空间,但有些东西却不得不需要他一次性明白。
虽然年龄受限,难以理解“危险”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但至少得让他“铭记”有些东西是多么的恐怖。
那个妈妈是对的。因为那时候,没有苦口婆心,也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只有一次,一刻,甚至一秒。只有当场的“当头棒喝”才能让她明白,这个举动是多么需要慎行。
由此,不禁让我联想到“是与非”的问题。
“是”,固然是“正确的”,但它也包括“不是错误的”。
正确的“是”,就是显而易见的,每个人几乎都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的事情。比如,垃圾扔到垃圾箱、见面跟人打招呼等。
然而,针对“不是错误的是”,它虽然不是完全正确的,但也不是完全错误的。
比如,孩子把奶吐到垃圾箱、把碗具一哄而出,当玩具使、站立在椅子上吃饭…
他把奶吐了虽然不正确,但他至少吐的地方是垃圾箱;虽然把碗拿了出来,但并没有恶作剧,只是舔舔、看看;站着吃饭,并不代表他胡乱跑、拿饭玩。
面对这种“不是错误的是”,我们当然可以充分给予足够的时间,苦口婆心地告诉他。
“奶是用来吃的,不能乱吐、碗是用来吃饭的,放回去;站着吃饭不礼貌”。
有些东西可以不厌其烦地说,十次甚至一百次。但有些东西,却只有一次,比如生命。
这里就涉及到“非”的问题,也就是完全错误的事情。
它包括,违法、违规、危害生命、危害ta人…这是必须保持的底线,一旦越过雷池,纵使他再怎么可爱无比,也要狠心给他足够的“教训”,因为这也是我们的父母职责。
第二天,同往常一样,当我在整放行李,等待进屋时,他一如既往地在家门口各处摸摸看看,出于不放心,我从门缝里悄悄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他时而踢踢石头、时而扣扣泥土,然后不经意地瞟了一眼离眼前不远的马路,再次继续玩起脚边的小石头,几分钟后便进屋了。
是与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