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人生

作者: 醒来么么 | 来源:发表于2017-05-03 06:42 被阅读215次

    感谢阅读!本文乃作者个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欢迎转发分享。


    1

    出生于八零年代初偏僻农村的同龄人一定有一个相似的几乎没有零食的童年。

    而我的家乡更为特殊,因为田地肥沃,被指定为烤烟种植基地,所以每年只能种一季水稻。从我记事起,村里几乎没有人会舍得把田用来种植别的作物,除了烤烟和水稻。而地里除了少量的大豆和花生,全部用来种红薯,红薯可以酿酒,家乡是个喝酒成瘾的地方。至于蔬菜,在田埂边或者屋门前种上一点,就能大丰收。

    以至于,玉米、黄瓜和西红柿都曾经是我们眼馋的零食,而我在大学食堂第一次吃到土豆丝的时候,用“惊为天人”来形容当时的感觉也不为过!

    奇怪的是,在有名的“腊味”大省,我们村却是个例外,没有人做腊肉腊鱼腊肠。

    所以,我们的食物就非常的简单而平淡了:各种从田里摘回来的绿叶蔬菜、瓜类,豆腐,以及不常见的新鲜鱼肉。

    而这种从出生形成的单调清淡的口味,对于我后来零食的选择也有明显的影响。

                     2

    小时候在家里,零食就是夏天满村吆喝的冰棍,每个季节山里的野果子,以及偶尔得到的一颗糖。满村的孩子跟在卖冰棍的单车后面,眼巴巴等着下午冰棍在泡沫箱里开始融化,卖冰棍的人就会降价处理。附近乡村的人大多攀亲带故,如果能扯上点关系,就可以免费吃上一根了。至于山里的野果子,我们熟悉每种野果子生长的地点,成熟的季节,早早地就盯住了,生怕去晚了就落入了别人的嘴里。寻找的过程专注而幸福,吃入嘴里的味道也绝不辜负你的付出。那就是最好的年纪里,最美的味道,最终成了现在最想要捡拾起来的记忆。

    小学五年级,我开始离家寄宿,于是偶尔有了零花钱,开始有了自己购买的零食:酸梅粉。它几乎是唯一的零食,所以不沾一点酸味的我也只好喜欢上了。记得有一次,年轻的班主任一把抢过我手中的酸梅粉,想尝尝这个让所有孩子痴迷的零食到底什么味道,没料到我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于是他只好去买了几包赔给我。那个时候,生活都慢悠悠,不焦躁,老师对孩子大多还是很心软又无奈。

    初中,酸梅粉已经成为过去式,最主要的两种零食是糖淋粑粑和米糖。走廊上教室后门附近,有个老伯就做糖淋粑粑,1毛钱小小一个,经常有同学猫着腰偷偷溜出去买。诺诺两岁多带她回老家,没想到爸爸还能找到这种粑粑,吃起来一模一样的味道,仿佛穿越了时光。而米糖是在学校外一个村子里买的,2毛钱小小一块,软软的,黏黏的。那个时候觉得,从学校宿舍去买米糖的路,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路了。

    高中大学已经懂事,除了充饥,不再忍心去买零食,农村的孩子知道爸妈供养的不易。

    直到后来读研究生,自己做兼职,加上老师时不时发点生活费,才可以去超市“大采购”一番。每个周末去补充“弹药”,结果发现自己选择的首要标准还是:充饥。几乎全是各种小面包、饼干和派类。纯粹为满足口欲的零食几乎没有。

    究其原因,一是受制于钱包,以及由钱包影响的思维。无论如何,还有上大学的弟弟妹妹需要惦记着。

    二是,我突然发现,辣的不喜,酸的不爱,刺激的受不了,太甜的也吃不下。选择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虽然我心底里非常渴望不一样的味道。

    到现在我还记得,我推着大大的购物车,在家乐福里一条条货架搜索,拿起又放下,纠结来纠结去,最后推了满车的饼干和面包去买单。

                      3

    觉得从零食也可以窥探人生,是有了孩子之后。

    在诺诺几个月的时候,我听专家说,三岁前不给孩子吃垃圾食品,孩子的味觉就基本定型,以后会自己“抵制”垃圾食品。(大意如此)

    于是,本来对零食就纠结无比的我,就更加小心谨慎了。在诺诺一岁多开始有机会接触零食起,我不辞辛苦下班后绕大半个广州去买别人推荐的“健康零食”。

    每次诺诺跟我去超市,指着某个零食想要买时,我都非常淡定地说:某岁后就可以吃了。以至于最后,诺诺每次去小区的小超市,能指着各种各样的零食一一告诉售货员分别几岁可以吃。

    然而,我一个研究生的同学a,她的孩子只比诺诺小两个月,那个时候会经常一起探讨孩子的事情。聊到零食,她以一种我几乎不能忍受的语气轻描淡写地说道:没有零食的童年还能叫童年吗?

    这极大地震动了我。

    我想起读研时,a和我们都不一样,她每次只买总量很少的零食,但她“采购”的频率和地点明显多于我们。而且袋里完全没有饼干面包的影子,全是各种味道的梅、杏、陈皮、三楂、干果、薯片等,那些在我看来是真正的零食。

    a最喜欢的牌子叫“盐津铺子”,看到就必买。

    不管是外出游玩,上课,还是坐车,a总能随时从包里掏出一小包零食,来给大家“提神”。

    那是一个只要在一起就能让人感到温暖的女子:努力,温和,有自己小小的坚持,又豁达不执拗。

    她坦然享受零食带来的味觉感受,却从不期待它们能完成正餐的责任,她也总是很坦然地和别人分享她享受零食时小小的幸福。

    而我却羞于去享受零食,于是总给它赋予了太多原本不属于它的责任:饱腹、健康。

    我的零食之旅就这样充满纠结、矛盾和沉重。

                     4

    后来我觉察到,不止零食,我对很多的小事都赋予了额外的意义,或者可以说,我非常擅于这么做。

    我在所有的大事上干脆利落,却独独纠缠于细节和小事:主观赋予意义,找到实证发现意义没有被实现,于是挫败或沮丧——我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沉迷,并乐此不疲,不可自拔。

    所以,会觉得很别扭,所有的关系都不够顺畅,因为每个关节都有可能被我赋予的“意义”所卡住。

    随着言言的出生长大,我“某岁以上再吃”的原则受到了挑战,并且很快被击破,溃败得一塌糊涂。

    一岁多的言言,看着四岁多的诺诺手里的零食,根本不听你说完“某岁以后就可以吃了”,就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脸色青黑,脑袋一歪,身子一软,把身边大人吓得也想直接晕倒过去。

    我想,这个时候没有哪个大人能冒着危险去讲究所谓的“零食原则”了。

    随着两个孩子长大,我原先坚持的零食原则更是坍塌得尸骨无存。生命的头三年基本没有接触垃圾食品的诺诺,遇到喜欢吃的零食直接就吃个饱,完全不碰饭菜了,每每让大人担忧不已。而从小跟随姐姐开心吃零食的言言,每餐都能开心吃进让人感到心安的蔬菜水果主食。

                    5

    我们常常说,生命是一场体验。体验即无好坏,唯有不同。

    如果放在吃这件事情上,那就是,吃得开心与不开心都只是不同的体验。

    如果提升到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的事情上,那就是,吃得开心、享受比起吃什么更为重要。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会努力去追寻自己缺少的体验。那么,给孩子体验的机会,孩子心里才不会形成必须在未来去填满的黑洞。

    而是否会沉迷,更多的是我们的预设。满足的体验过,一般就会继续去寻找别的体验了。

    许多事情,体验本身才是最大的意义,而不是我们所赋予的功能、责任或作用。

    零食,本身就只是休闲、消遣的食物,为我们提供喜爱的味觉感受,带来一段开心愉悦的时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当然,在这个添加剂横行和食品安全堪忧的年代,能兼顾健康是再好不过了。

    我想,明天我要去买“盐津铺子”去。


    每个人都是从他人的文字中读自己。爱就分享,喜欢就打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零食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fk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