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原属卢湾区,是1914年上海法租界第三次扩张时法国公董局修筑的。思南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北面连接淮海中路,南面连接徐家汇路,全长1.4公里。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是为了纪念在1912年去世的法国著名音乐家儒勒•马斯奈(Jules Massenet )而命名。1943年-1946年,更名为蓝田路,1946年以后才用贵州省的思南来命名。
思南路是一条很“纯粹”的马路,不通公交车,也没有灯红酒绿的霓虹招牌,连路灯都是老式的很清淡昏暗的那种,马路两侧满是苍翠的法国梧桐和精美的花园洋房,十分幽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法租界当局要在法租界的中心打造一片齐整的“东方巴黎”,因而立于法租界核心的思南路,接受了法兰西的浪漫情怀熏陶,方圆一公里内的独立式花园洋房,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欧式洋房,讲究艺术性,砖石结构,外加每户一个楼前的小花园,是那种属于法国中产阶层的度假别墅。洋房大都在100—300平米左右,多个花园形成了共享的绿化空间,令寸土寸金的上海人惊羡不已,因此被称为“上只角”的高尚地段。
与思南路的幽静相呼应的,是这条路上曾经聚集的众多名人故居,最著名的是周恩来同志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周公馆,在这条路上住过的还有程潜、李烈钧、陈群、杨森、薛笃弼、梅兰芳……哪个名字报出来,都是赫赫有名,何况还集中在一起,多少近代史的大事,就在这里发生。
这是一片保存完好的旧法租界街区,现已被列为上海11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漫步思南路,去体味那一种浓浓的法式风情的“岁月静好”……
周边看点
周边包括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南有天主教圣伯多禄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和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东有法国学堂(今科学会堂)等著名标志。
交通
可乘坐地铁一号线至陕西南路站,地铁八号线至老西门站,地铁十号线至新天地站下,随后步行五到十分钟即可。或乘坐公交42、146、167、198、911、920至淮海中路思南路站下到达。
思南路36号 原杨森府邸
思南路36号原为抗日爱国将领杨森在上海的私人住宅。
杨森,四川广安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早期他是川军阀混战中的佼佼者,号称川中吕布,杀人如麻,倒戈易帜如同儿戏。但后来在抗战当中杨森又浴血奋战,勇猛杀敌,所部川军参加了包括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在内的所有重要战役,战功赫赫,所部在淞沪抗战中被公认为战斗力最强的五个师之一。另外,杨森又以娶了十二房姨太太著称,1977年5月杨森逝世于台湾,享年96岁。
这是一幢时尚的欧式花园洋房,杨森在这里结交上海各界的名流,在他赴抗日前线前,他把该住所给了自己的朋友照看。后来黄金荣的两个小妾京剧演员金素琴、金素文姐妹居住于此,姐妹俩又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自己家近在咫尺,所以经常来此吊嗓子、演唱和会友,附近的邻里经常可以隔墙聆听梅兰芳大师优美动听的唱腔。
思南路36号后来曾是卢湾区首届区委所在地,现为普通住宅。
思南路37号 原启秀中学
思南路37号现为第十二中学。十二中学原为上海启秀女中(1937-1956年由徐婉珊创办),建校于1905 年,为茅丽瑛烈士的母校,至今已有100年。1938 年由闸北迁到淮海中路650弄3号(上海孙中山行馆旧址)。1956 年并校后,改名为上海市十二女中,1966 年更名为十二中学,1981 年 7 月迁址到思南路 37 号,毗邻孙中山故居。内有烈士茅丽瑛塑像。
“住宅”是靠近校门的一幢二层假三层的西班牙住宅。壁炉烟囱两侧分布,坡顶红瓦、水泥外墙。老虎窗朝南。门廊顶为二层露台。
思南路41号 上海文史研究所
思南路41号,是西班牙和伊斯兰风格结合的花园洋房,这里原来是三、四十年代金融界头面人物之一袁佐良的寓所。袁佐良曾任金城银行行长,金城银行是旧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之一,成立于1917年,总行位于天津, 总经理和董事长是赫赫有名的大金融家周作民。1936年,金城银行总行迁到上海,建成金城银行——现在江西路福州路口的交通银行大楼,当时周作民为了慰劳有功之人,特地将思南路的房子送给当时是秘书长的袁左良。
上海文史研究馆1953年在陈毅市长亲自主持下建立,原址永嘉路623号,1980年12月迁到思南路41号。
文史馆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丰富馆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这里俨然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在这里几乎能找到上海所有文化老人的身影。他们平时就在里面喝茶作画,唱戏聊天,然后互相回忆这个城市的历史。旁边有一个小书店,店堂很小,两旁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充满了书香气,所出售的图书也大多与文化、历史相关。
思南路44号 卢汉故居
思南路44号,成为抗日爱国将领卢汉旧居,现为普通住宅。
卢汉(1895-1974),云南昭通人,40年代居住与此,曾任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卢汉的一生主要有两大功绩:抗日、起义。卢汉在抗日战争中打了无数次战役,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第60军军长,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1945年入越南接受日军投降。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义,和平解放云南。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思南路57号 陈长蘅旧居
思南路57号,是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主计部主官陈长蘅的故居。陈长蘅(1888~1987),四川荣昌人,1946寓居与此。陈长蘅曾赴美留学。1917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他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主计部主计官。1949年后任金华新成初级中学校长。1956年任上海文史馆馆员。1961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1980年任上海市人口学会顾问。他学贯中西,面对中国人口无节制地增长,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他认为,中国只有走节制生育、优生优育的道路,方能民富国强。
思南路46号 原法国巡捕房
思南路46号原为法国巡捕房,解放后为部队警备区房产。现为普通住宅,部队家属居住。
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假三层建筑。尖顶红瓦,水泥外墙。除了门廊的塔司干立柱,其他几乎没有装饰。
最初,法租界巡捕房的人员一律由以法国人为主的外国人组成,后来才准许雇佣中国人当巡捕。到1933年的时候,巡捕房警务人员已有近2000人,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华人高级警官。当年黄金荣的结拜兄弟程子卿就曾任督察长一职。
法租界巡捕房政治处的任务,主要是收集中国政情变以及军事经济社会动态中的情况,并专门关注在法租界里居住活动的政治人物以及社会名流,是法国人在法租界统治的神经中枢。
思南路61号 薛笃弼故居
思南路61号,法式风格独立式三层洋房,住宅建筑面积与花园面积相仿,约400~500平方米,花园里种植有广玉兰、棕榈等树木,尤其是3棵广玉兰,占据了花园的大部分空间。
1925年薛笃弼居住于此,现为普通住宅。
薛笃弼(1892-1973),山西人,早年受孙中山影响,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卫生部长、水利部长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要职,解放后任上海律师学会副主任。
香山路7号 孙中山故居
如果从思南路拐弯到更短更幽静的香山路。你可以看见香山路7号,挂着孙中山故居牌子的花园洋房。
孙中山虽曾20多次来到上海,但长期没有固定寓所。1918年,四位加拿大归国华侨从原准备在沪开化妆品厂的股本中抽出一笔钱,买下了莫利哀路29号(现香山路7号)的住宅送给孙中山。在他们十分恳切的劝说下,孙中山不便推辞,于是在1920年1月从环龙路迁入新居,直至1924年11月北上,他们夫妇俩一直居住在此。
这幢小楼环境幽静,布局合理紧凑。楼前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三面环绕着的冬青、玉兰、香樟和松柏苍翠欲滴。屋内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室内阳台。室内的陈设是1956年来庆龄按当时原样布置的,绝大部分是原物。
香山路7号是中山先生生前最后居住的寓所,时间虽仅4年多一点,但却成为孙中山的思想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转变的见证,又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发起和酝酿之处。他的《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等一些重要著作,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居此,1913-1933年先后在此会见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和英国作家肖伯纳;1937年7月,会见赴庐山谈判的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拥护支持中共提出共同抗日主张。
1961年3月4日,孙中山故居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思南路70号 李石曾旧居
思南路70号里住过一个大人物,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留法第一人”的李石曾。李石曾是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私立南通大学首席校董。
李石曾出生于晚清的一个显宦之家,其父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军机大臣,是以保守著称的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2年,李石曾赴法国留学,后来在巴黎西郊开了一家“豆腐公司”,以机器新法制豆腐,因而获得豆腐博士的雅号。他还在巴黎蒙帕纳斯大街开办了一家中国餐馆,起名 “中华饭店",据说这是法国第一家中餐馆。工厂做豆腐的男工,全部从李石曾的老家河北高阳的农村中招聘,而负责将这些人送到法国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梅党”齐如山。
住在思南路时,李石曾致力于中法交流。他受邀主持老上海浦石路中法学院中西疗养院的成立典礼。他还去法国时作了“统一与互助”文,并筹建“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
思南路73号 周公馆
思南路73号,原义品洋行房产。这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三楼一底,坐北朝南,西侧临街,建筑外墙用水泥拉毛装饰,红瓦屋顶,红色百叶窗,简洁而大气。
抗战胜利后,曾为国民党中央党部黄天霞租住。1945年5月,黄天霞迁往南京,1946年5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代表团在沪设立办事处,对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也即是周公馆。解放后,长期作居民住宅,1979年居民迁出,1980年按原貌修缮,1981年4月,正式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对外开放,现为市级革命历史保护单位。
周恩来曾经四次来上海,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会见爱国民主人士。周公馆住宅前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的朝南花园,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塔松,沿着花园周边种着一些郁郁葱葱的树木,使花园与世隔绝。据说当年周恩来最喜欢在晚饭后坐在大塔松下的藤椅里。
当年,周公馆是国民党特务、警察监视、盯梢和捣乱的重要目标,卢家湾警察局就在周公馆对面设立了秘密据点,通过电话窃听、汽车跟踪等手段将所获情报每日呈报给市警察局。
皋兰路1号 张学良故居
皋兰路一号被称为西班牙建筑的典范。
1934 年张学良从欧洲考察回国来到上海,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到了高乃依路也就是现在的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并租了下来。
这是一幢三层的花园洋房,毗邻复兴公园,乳白色的外墙,进门处为凸出的二层楼,楼下为过道,西面长方形,楼下南有走廊,第二层有阳台。主楼面积约800平方米,楼下有大厅,是当年宴客之所,会客室在二楼,张学良、赵一荻的卧室在三楼,是西班牙式的套房,房内放着一张西班牙式的大床,是按原样仿制的。房外有20平方米的平台。楼前有一座大花园,面积约1000 平方米,现名荻苑。园中栽种香樟、雪松、紫藤、玉兰、金桂、银桂,草坪是马尼拉式的,还有可坐几个人的秋千架等。
思南路81号 曾朴旧居
曾朴(1872~1935年),我国近代畅销小说《孽海花》的作者,小说家,出版家,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
曾朴与父亲曾虚白住在思南路81号的时候,家居内部陈设与巴黎家庭毫无二致,他常在自己的洋房内举办法国文化沙龙,当时吸引了许多上海知名的文艺家,邵洵美、郁达夫、陈望道等一批文人经常出入于此。那时,81号夜夜高朋满座,客厅里的灯经常彻夜通明。
曾朴当时的经济条件已经快负担不起洋房的租金了,但就是舍不得搬家,他曾如此写道:“马斯南是法国一个现代作曲家的名字,一旦我步入这条街,他的歌剧就马上在我心里响起……法国公园是我的卢森堡公园,霞飞路是我的香榭丽舍大街,我一直愿意住在这里,就是因为她们赐我这古怪美好的异域感。” 法国公园就是现在的复兴公园。这位从未跨出国门、从未接受过正统西式教育的中国文人,正是凭借思南路周围的异国风情和西欧小说,在精神上构建了一个西化的世界。
思南路87号 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江苏泰州人。
梅兰芳第一次演压大轴的新排戏《穆柯寨》就在上海,当年轰动上海滩。1914年,他再赴上海,45天以22万多张票被选为"伶界大王"。1932年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梅兰芳偕全家告别了北平故居"缀玉轩"故居,在上海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定居下来,斋名梅华书屋。
梅宅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共四层。楼房前栽有不少花卉树木,中间是绿莹莹的草地,环境十分优雅。
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罢歌罢舞,息影舞台,深居简出。1942年深秋的一天,汪伪政府的一个头目突然来到马斯南路梅兰芳的寓所,闯进书房,说有要事商量。他们要梅兰芳率团赴南京等地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的胜利"。但梅兰芳坚决推却了。 事隔不久,日军头目山家少佐勒令梅兰芳一定要参加这次演出,再有违抗便以军法从事。他说"既然梅兰芳年纪大了不能再登台,那么出来讲一段话还是可以的吧。"梅兰芳则以打预防针立即会发烧为对策,请私人医生为他打了三针后,果然 "身患重病,卧病在床"。日军医奉命前来梅家查看,结果证实"梅兰芳迷迷糊糊、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 直到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思南路住宅立刻剃去了胡子,重新焕发艺术青春。
梅兰芳先生在思南路87号整整居住了25年。1930年,梅兰芳先生去访美,把中国京剧推向世界,当时是非常轰动世界的一件文化盛事。此后,喜剧大师卓别林专程来华拜访,梅兰芳就在思南路的梅公馆里,接待了卓别林大师。卓别林对京戏的丑角表演颇感兴趣,上海的戏剧大师向卓别林呈献了一台又一台的精彩保留节目。
思南路91号 李烈钧故居
李烈钧(1882~1946),江西武宁人,1931寓居与此,20世纪早期的革命家,曾任国民政府委员。1913年7月2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 ,揭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1928年李烈钧从政坛引退,来上海闲居,就住在此处。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救国,抗战爆发后从新赴内地参加抗日工作,直到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故。现为思南路幼儿园。
复兴中路516号 复兴公园
复兴公园位于法国梧桐掩映的复兴中路北侧,是上海开辟最早的公园之一。公园有四个大门出入:南门在复兴中路重庆南路转角,与思南公馆片区隔街相望,北门在雁荡路、西门出皋兰路、东门出重庆南路。这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法国古典式风格的园林,曾经被誉为“上海的卢森堡公园”,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四星级公园。
上海开埠前,这里地处上海县城西郊,有大片农田,散布着一些农舍。村民多为顾姓,故名“顾家宅”。后有一富户辟出10多亩土地,建造了一个私家花园,人们称之为“顾家宅花园”。1909年,法租界公董局将其改建为公园,名为“顾家宅公园”,俗称“法国公园”。公园以环境幽雅著称,是当年法租界文化、社交、节庆活动的中心。
随着上海起起伏伏的历史,复兴公园先后改名三次。从最初的 “顾家宅公园”,到法国屯兵时期的“法国公园”,再到日伪政府控制下的“大兴公园”,然后再到1945年抗日胜利后改名“复兴公园”。
复兴公园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变迁,当年种植的悬铃木已经高大成林。复兴公园又经过改造,保留并提升了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徜徉在公园里,仍然能深切感受到法兰西园林的风情和神韵。
复兴中路 523号 思南公馆
思南公馆历史沿革始于1920年。这一年,沿“法国公园” (French Garden, 今复兴公园) 南面的“辣斐德路” (Rue Lafayette, 今复兴中路), 首批花园大宅拔地而起。随后的十年里,“辣斐德路”以南,“马斯南路” (Route Massenet, 今思南路) 以东,“吕班路” (Avenue Dubail, 今重庆南路)以西地区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吸引了大批当时的军政要员、企业家、专业人士和知名艺术家迁入,使该地区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居停和会聚之所。
1999年9月,上海市建设和房屋管理部门确定上海多个优秀历史街区作为保留保护改造的试点。卢湾区第47、48街坊,被列为试点之一。这一区域的具体范围:东起重庆南路,西至思南路西侧花园住宅边界,南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抵复兴中路,以思南路为界,分成东、西两块,涉及保留保护历史建筑51幢,汇集了独立式花园洋房、联立式花园洋房、带内院独立式花园洋房、联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等8种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这就是今天被称为“思南公馆”的这片街区。
作为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以成片花园洋房的保留保护为宗旨的项目,“寻根”和“再造”,如同硬币的两面,贯穿于思南公馆十数年的保留保护改造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