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惯如自然(wm197049)
按理说,语言是个交流的工具。如果简单停留在交流工具的层面,那再好不过了,比如“请你帮我递一下桌上的笔”,对方递过来后,说声谢谢,对方说客气。这就是工具的作用。当然,后面的“谢谢”和“客气”,也属于工具,说明你对对方行动的感谢和对方对你感谢的态度。
正因为后面这四个字,语言变得复杂起来。如果,语言纯粹变成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不是劳动协作的工具,这个工具从而繁杂得很了。语言的功利就是,它想试图解释整个世界。于是,就出现了错误的语言,而试图表达思想的语言,也就成了虚伪的语言,况且本身就有好多出于虚伪目的的语言,那也许就是投石问路——试探的语言。
试探的语言不是好的语言,就像缠裹得光怪陆离,里面却是个老丑女子的身体。虚伪的语言不是好的语言,而语言却最擅长充当虚伪的道具。
所以,我讨厌话多的人,话多的人极爱说假、大、空的话。听得人头晕,说得人也头晕。
《汉书·贾谊传》里曾有这样的话:“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假话也会成为一个人的习惯。习惯是什么,诸如穿衣吃饭,诸如刷牙洗脸。每天定时定量定点去做的事儿,就是习惯。
是习惯成就了我们自己,你之所以是你,他之所以是他,也是因为习惯,是习惯使得你更是你。积习为自然,说假话也是锻炼出来的。刚开始说假话的人,很不自在,会脸红心跳,会手足无措,会眼光游移。
人本有一个良知在心里,对世界,对事物都有个衡量标准在里面,出于某种目的地说出了假话,是语言违反了内心的标准,又发生在同一个自己身上,当然不自在。而定时定点定量的练习,假话也会成为真的习惯。
事实上也不用如此练习,说假话的人得到假话的回报。于是就开始,最终屡试不爽了。有的人,他(她)父母就是假话高手,他们视若“聪明”。
习惯,不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能成就人的。无非是这样的,坏习惯一般叫人感恩,坏习惯却能够及时回报,所以,一般人们是“从恶如流”的,比如,早上赖床不起。而好习惯叫人不适,好习惯的回报比较缓慢,比如早起锻炼,只有养成了早起锻炼习惯的人,才会断然起来。因为他继续躺着很不舒服。
所以,好习惯是具有创新性、革命性的。
前几天大概看了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类似于勇敢、真诚、自信、谦虚、积极、好学、整洁、惜时之类学生个性素质的养成,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出现过七八十种。书是合上了,脑子却想了三天,这不都是需要引导成为习惯吗?
初衷是好的,事实却很偏差。于是我也想到了,坏习惯哪里来的呢?除了有人说假话之类偶然急中生智导致成就的坏习惯,绝大多数习惯,是来源于幼年的,也就是养成习惯最好的时期。因为我们本身就有生来无形中耳濡目染所养成的坏习惯,所以才往往这样叫嚣: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意思就是说,我们养成好习惯得除旧布新。如何对待我们的坏习惯,我们的坏习惯,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坏习惯,而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坏习惯。是父母跟着他们父母学,我们跟着父母学来的坏习惯。积习已久,不是你个人的事儿。
比如出去房间大声摔门的孩子,你仔细观察下他(她)的父母也是大声摔门的。根源就是,心里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摔门会影响别人的注意力,摔门会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刺激,摔门还会减短门的寿命……
改变照顾我们多年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儿。所以,既然养成习惯是个无意识的过程,那么改变习惯也是个过程,是个有意识的过程,所以得允许有时间来改变。
并且,坏习惯容易反复,不需要懊恼,其实那是你身上的无意识和有意识产生了冲突。允许人家反复,但是你得意识到,并且有意识地维护好习惯,不要纵容坏习惯。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必要指责父母,他们好多也是无意识的牺牲品。就是,自己得头脑清晰,知道自己在干着什么,既不要拿养成好习惯的一系列好处来功利于自己,也不要用坏习惯来谴责于自己。这些都是客观的,却能成就你或者堕落你。
好习惯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东西,因为我们“少成若天性”,是环境把我们的天性扭曲了,我们本是勇敢、自信、坦诚、积极等等,等等的。我们被环境影响得走了性格素质的弯路,我们走向正路罢了。
当然也不是多么壮烈类似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儿。慢慢来,循序渐进。不是改变旧习惯,而是走向新习惯,注意的焦点放在新的习惯本身。(wm19704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