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诵读他的散文,发现他这个人很有自己的思想,经常看不惯社会,愤世嫉俗,以笔为刀,触及对方的要害,剥掉对方的画皮,书写自己大义凛然的价值观。
首先在于他对佛道的批驳。唐朝的时候,佛教道教十分兴盛,朝廷和整个社会,都把信佛教信道教当做时尚。韩愈写了一篇文章《原道》,只说这些人数典忘祖,中华之本在于儒道兴国,提出焚毁佛教道教经典,把他们的寺庙道观交给百姓居住。
其次在于他对世俗爱诋毁别人的不良风气批驳。在《原毁》一文中,韩愈批判社会有不良的风气,很多人懈怠又嫉妒,对别人严格要求,对自己放松标准。谁的道德高,诽谤也随之而来,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推广美德实在太难了,要想有所作为,也十分不易。希望每个人严于修身,勤于做事,少诋毁别人,学会对别人尊重。
还有他对麒麟的看法,认为麒麟也可以识为是不祥之物,很是与众不同。他认为,麒麟被当作仁兽,是因为有圣人在场,先有圣人的眼光,才有麒麟这个吉祥之物,如果没有圣人,麒麟就是出现,也无人识得它,说它吉祥。没有圣人出现,而麒麟出现了,那么麒麟就可以被当做不祥之物了。因为它出现了,而圣人没有出现。大家仔细想一想,这个推理是不是可以成立?同样道理,龙吐出气化成云,凭借着云而显神灵,人创造出功业,凭借功业而名垂青史。国君重用人才,人才因国君重用而有所建树。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明君就没有建不朽功勋的大将。有建不朽功勋的大将就是有名君。历史上伟大人物身边总是聚集众多人才,平庸无名的君王连那个时代也无名,更别说有大人才了,想想韩愈说的也是这个理。
他的《师说》,更是逆社会的风气而行。当时的社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人们习惯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而韩愈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来了从师作用及重要性。可以说倍受指点,被人称为狂人。如果不是韩愈有点真本领,可能就要被当时的社会看作疯子。
特别是他的《进学解》篇,这就是发牢骚,抒发自己屡遭贬斥,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借学生反驳之口,展示自己读书之多,仕途坎坷,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不见信于人,不见助于友。家庭贫寒而无食,落个头童齿豁死而无益的结局。
甚至韩愈还爱管闲事,抱打不平。李贺的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嫉妒他才能的人就提出,李贺不应该参加进士考试,以避父讳。气得韩愈引经据典,把这些人骂了一顿。如果你的父亲叫仁,难道你就不做人了吗?指出来避讳的本质是为了行孝,如果光为了避讳而忘了孝,也失去了避讳的意义了。谏议大夫阳城以隐士自恃,傲视功名,世人都言他高洁,韩愈却讽刺他尸居官位,实不称职。人家本没有惹他,躺地中枪,被他批得羞于为人。但仔细想想,谏议大夫是干什么的?提建议啊,出谋略啊,嫉恶扬善啊,职责所在,人人都不担责任,国何以为国?阳城可以不出山啊,出了,就得干事!
韩愈就是这样的人,耍刀耍得让一些人害怕。但他堂堂正正,就连多次给当权者写自荐信,也把自己说的才能很大,充分表现出不卑不亢的人格。又多次借送别之际,表达自己忠国忠民之情,奉献社会之意。甚至有意的小题大做,借给鳄鱼写信,向恶势力宣威,展示出铮铮铁骨。也许正因守中持正,他的目光才犀利,他的匕首才投得准,他的文章才成为不朽之作,他才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对于正直的人来说,愤青是一种责任的表现。耍刀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读韩愈文,读出铮铮铁骨,这就是我的最大收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