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那一年我6岁。快过年了,父亲说全家一起去拍个全家福吧,于是母亲给我和弟弟穿上了新买的衣服,一起来到县城的照相馆。照相馆里,年轻的摄影师给了我和弟弟一人一个大苹果,作为拍摄道具。还没开拍,弟弟就抱着苹果开始啃起来。摄影师大笑,又换了个大点的苹果,母亲嘱咐弟弟苹果是拍照用的,只能抱着,不能吃。于是弟弟乖乖的抱着苹果站到了照相机前,可是苹果太诱人了,当摄影师准备按快门的时候,弟弟终于忍不住还是去啃了一口。爸妈在一旁笑的合不拢嘴,那张照片也定格在了我搂着弟弟,弟弟抱着一个被啃了一口的大苹果的瞬间。那一年,弟弟两岁。
这张照片曾一直存放在家里的相册里,每当过年回家的时候我都会跟家人一起翻出来看看,而终于在几次搬家之后,照片再也找不到了,而曾经的记忆却仍然清晰的记得。
1998年,那一年我上小学三年级。除夕夜,大人们聚集到邻居家的厨房,“推牌九”。那时候农村的厨房是一间单独的偏房,厨房里都是灶台,灶台里烧着柴火,非常的暖和。一个小小的牌九桌,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庄家发牌,围观者下注。坐庄者一旦赢得一局,就会给旁边的小孩一些零钱,俗称:“吃喜面”。而我们这些小孩有了零钱就到旁边的小卖部买一些爆竹来玩。那时候有种很好玩的爆竹,有根长长的细杆子做尾巴,插到地上,点燃引信,发出“叽”的一声飞上天去,然后爆炸,我们称之为“济公”。
而我在放“济公”的时候没有插稳,它斜着飞了出去,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了不远处的麦草堆上。随着“啪”的一声响,麦垛上燃起了小火苗。我暗叫一声不好,飞一般的朝着麦垛跑去,想迅速扑灭它。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北方的冬天,天气异常干燥的情况下,火苗迅速的演变成了熊熊大火,我只能在旁边傻看着了。大人们闻声纷纷从厨房冲出来,端水盆的,拿草叉的,提水桶的,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无奈火势太猛,众人只好作罢,看着大火烧尽了连起来的好几家草垛。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于是,这一年的除夕夜也算是热闹非凡。
2001年,那一年我很意外的考入了县重点中学实验班。而同样意外的是,那一年,中国足球意外的世界杯出线了;那一年,9月11日美国五角大楼被炸了;那一年,中秋节和国庆节在同一天,而那一天刚好是我的生日。
当隔壁大表叔一如既往的在自己的家庭影院中高歌着任贤齐的时候,SHE、周杰伦这些新生代偶像横空出世。而我那时候喜欢的是宋祖英。为什么呢,因为我爸很喜欢宋祖英。这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的一首《越来越好》红遍了千家万户。而我也是从那个时候爱上了看春晚。虽然我家在94年的时候已经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但是过年的时候我通常是吃完饭就跑出去和一帮孩子满世界鬼混了。也不知道那个时候到处扔爆竹,提着自制灯笼到处跑,那么冷的天还在大黑夜里追狍子这些事怎么就那么有吸引力。但是意外的上了重点中学后,发生了些许的变化,但那个时候也说不上来哪里不一样了。一个变化就是除夕夜不再出去鬼混了,而是喜欢蹲在家里跟爸妈一起看春晚,并且,总是看到《难忘今宵》都已经唱完了,才依依不舍的去睡觉。
这一年春晚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看的春晚之一,不仅因为明星众多,而且节目质量非常的好,哪个小品拿出来都能让人笑一年。“宋祖英出来了”,老爸兴奋的说着,“这衣服穿的真好看”,我“嗯”了一声表示同意。一曲《越来越好》唱完,老爸意犹未尽,“还是宋祖英的歌最好听啊,明天得看重播”。而赵本山的《卖拐》更是将春晚推向了高潮,全家人笑的上气不接下气。以往零点来临的时候,都是老爸去放鞭炮,今年这个重任交给了我。我拿着一挂鞭炮,带着弟弟一起出去,外面的夜空早已被烟花照亮。我点燃引信,远远的跑向远处,听着四面八方的鞭炮声响彻夜空,新的一年又来了。
2008年,那一年我上了大学。第一次,需要回家过年。从武汉到徐州,将近12个小时的火车,徐州到泗洪,2个小时汽车。第一次感受到了春运,第一次有了游子归乡的感觉。放假了,我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挤上了那辆开往家的绿皮火车,没有买到座位,但站着也依然累不到一颗回家的心。拥挤的车厢里,人声鼎沸,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说着不同方言的游子,有的你一句我一句的侃侃而谈,有的塞上耳机闭目养神,有的大口的吃着泡面,不管怎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那就是家。
回家老妈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又瘦了,在学校肯定没吃好。”。“对啊,学校的伙食哪能跟老妈的手艺比,这次回来一定要好好养养”。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月,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农村的房子去年拆迁了,新的房子还没有装修好,所以今年只能租住在别人家的房子里。没有了灶台,传统的蒸馒头只能用煤气灶一小锅一小锅的蒸。“还是往年用草锅蒸馒头方便,那时一大锅出炉,场面多壮观”,我一边剁着肉馅,一边跟老妈说。“那肯定的,以前一蒸都是蒸好几箱的,够吃一个正月的,现在没那条件喽”,老妈揉着刚发好的面,笑着说“以前每一锅出锅你都要吃第一个,一连能吃七八个个”。“我现在能吃十七八个,不然回去就没得吃了,哈哈”。
过年蒸馒头是我们那里的传统习俗,寓意蒸蒸日上,馒头里还会包各种馅,跟通常的包子差不多。馒头出锅的那一瞬,水汽升腾,一屋子的雾气,一屋子的暖意,一屋子的欢声笑语。
2017年,这一年我30了。人生匆匆数十载,没想到一眨眼间我已经度过了三分之一。今年的除夕夜,家里多了一个人,弟弟今年结婚了。准确的说,是多了两个,因为宝宝即将在几个月以后出世。这自然是喜上加喜,也让我松了一口气。毕竟我们兄弟俩有一个结婚了,就能让父母少操一份心,而我也能再多缓两年。今年刚买了房子,身上的压力也大了起来。这一年我想了很多,关于工作,关于家庭,关于爱情。
除夕夜吃完饺子,春晚还没开始。老爸躺着看电视,我在看书,老妈在厨房忙着,弟弟弟媳出去了。“今年30了吧?”老爸突然问。“嗯”,我嗯了一声,知道他什么意思。“有什么打算”,我爸好像从来没有问过我这个。这让我吃了一惊,以前我跟父母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也从没有跟他们说过我的计划和我的烦恼。这些年常年在外,沟通确实少了太多,以至于他们很少了解我的想法。“爸,儿子有自己的打算,结婚这事肯定不会让你们再操那么多心了,放心吧,我啥时候让你失望过”。其实说这话的时候,我很没有底气。我的父母在渐渐老去,而我还一事无成,每次回去看着母亲越来越严重的腰疼,父亲一天天花白的头发,心里总是恨自己不能在他们身边尽尽孝道。而我必须要继续奋斗,让自己变的更好,才能真正担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
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远没有小时候看的那么兴奋了。看春晚的时候,更多的是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因为一年里也就这个时候能聚在一起,放下任何烦恼,好好的说说话。现在弟弟结婚搬出去住了,平常家里就两个老人,我现在突然能够理解平常那么早睡的父亲,这段时间很多次深夜打电话来的心情,眼泪顿时就想往外冲。
过年是每个中国家庭的一段变迁史,也是每个人的成长史,过年承载了太多,也给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仅摘录几个记忆中过年的点滴小事,既是怀念过往的青葱岁月,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勉励。2018年2月28日写于杭州。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西子胡同
过年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