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心正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4-22 06:00 被阅读0次

问题54:人心本来就是应事起意,《大学》第七章传文却说,有所喜怒忧惧,心便不得其正。难道心比如槁木不复生、死灰不复燃,才是心正吗?

朱夫子答:

人的本心湛然虚明,像镜子一样空无一物(如鑑之空),像杆秤一样平衡(如衡之平),作为有形之体的主宰,心的本体就是这样的。

同时我们的喜怒忧惧是随着我们的感觉而反应出来的,表示好恶的一举一动也是因事而起的自然反应,这些都是人心之用,不可能没有。

(乐德乐按:以上朱熹讲的是心的静与动两种状态,也就是未发和已发。)

所以,当没有感官刺激的时候,人心至虚至静,可以说是鑑空衡平之体,所以没有得失的问题需要讨论。

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情绪行为应对是合乎理的,这就是鑑空衡平的发用,心之体用贯通没有障碍。但是,如果对所遇之事认识不到位,则应对就可能出现偏差,并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意志,那么喜怒忧惧一定会动摇心的本体,心体之用便不正了。

(乐德乐按:以上这段是讲已发的两种情况:发而中节、发而不中。)

传文作者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人心因事而发便是不正了,因此一定要心如死灰、形如槁木,才算心正。

本心虚灵,乃是身体行为的主宰,如果心是正的,并且没有被蒙蔽(原文“苟得其正而无不在是”),那么我们的耳目口鼻、四肢百骸等无不听命于本心而作出相应的反应,那么无论动静语默、出入起居,自然而然就会无不合于理。

反之,我们的身体在这里,本心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有血有肉的欲望之躯没有了管控,这时想不抬头看看天上的飞鸟,想不和人搭讪,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乐德乐按:关于动静语默、出入起居的法度,孔子有“四勿之教”,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后人常以“视听言动”来总括人的各种行为。但孔子说的是“礼”,朱熹把它改成了“理”,这个有很大的区别,即使说“礼”和“理”同属一个东西,但“理”为先天,“礼”为后天。显然朱熹的格物穷理学说是建立在先天之理的基础上的。)

孔子说“操则存、舍则亡”、孟子说“求其放心”、“从其大体”,都是讲要不失本心。所以,学者怎么可以不深念圣人的教诲,时时反省自己的一举一动呢?

《大学》原文和朱熹的解释,都只是讲了什么是心正,什么是心不正,都没有讲如何心正。因此只能名之“论心正”,而不能说“论正心”。

----《我读大学59

相关文章

  •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8】诚意正心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修身在正心,朱熹说:“心者,身之所主也。” 张居正说:心是身的主...

  • 【晨读笔记:重温《大学》(8)】

    【原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八条目解读之二:关于“正心、诚意]” 修身在正心,朱熹说...

  • 2018-04-06

    第七章 吴普、陆玑、朱熹和李时珍的泽兰论考辨 原创 2018-04-06 李正宣 汉字正解 (这篇文章是笔者《先秦...

  • 2018-04-06

    第七章 吴普、陆玑、朱熹和李时珍的泽兰论考辨 原创 2018-04-06 李正宣 汉字正解 (这篇文章是笔者《先秦...

  • 道不远人,重在唤醒

    ——读《朱熹:论为学与读书》 其实印象中不太喜欢朱熹, 主要是被那句“存天理灭人欲”给吓的,还有...

  • 读书笔记01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一直在想格物的意思? 朱熹的解释:“所谓...

  • 第十一书法课总结(2018-06-02)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 北京慧...

  • 《晴耕雨读》第3期:卜道成《朱熹和他的前辈们》

    -1- 关于本书 外国人写中国的哲学,浅处尚可,深处便如隔岸观火。 此书谓朱熹生成论是“理”、“气”二元结构。朱熹...

  • 2018-03-12

    朱熹的古兰是泽兰论推理不能成立 朱熹针对《离骚》中的“兰”在《楚辞辩证》中专门写了一段文字进行辨证,其文曰: 兰蕙...

  • 正心

    朱熹《大学章句·传七》专门讲正心修身。 修身在正其心,是说自己如果产生愤怒、恐惧、患得患失等情绪,或者追求享乐,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熹论心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vdjdtx.html